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2-03
夜读丨舌尖上的乡愁——天水呱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上世纪 30 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他撰写的《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说:" 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到苏杭一样自豪,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 是的,天水是秦人、秦早期文化的发祥地,有 3000 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 2700 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 688 年秦国在此设立了邽县和冀县,是中国历史上建城设县最早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

秦州气候湿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秀色可餐,不仅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和石窟文化享誉四海,而且各种特色小吃,也以自身的风采名扬天下。

(网络图片)

呱呱在天水被誉为 " 秦州第一美食 ",不仅入选了甘肃名小吃行列,影响日渐深远,而且也是天水人特别青睐的早点,一天不吃就感觉吃饭没有吃好似的。相传呱呱起源于汉代,是用当地特产的一种被称作荞麦的淀粉制作的,以香、辣、绵、软著称。据说西汉末年,隗嚣割据天水时,其母朔宁王太后对呱呱特别嗜好,每隔三天必要一食,于是遂为皇宫御食。后来隗嚣兵败,亡命西蜀,御厨逃离皇宫,隐居天水,在城中租一铺面,经营呱呱。渐渐地,呱呱走进了秦州百姓的生活里。另一种说法是明代有刘姓父女,在原荞凉粉的基础上创造了呱呱。为什么这种小吃称作 " 呱呱 "?其实这个名字也有其来历,荞麦粉煮得黏黏乎乎成半凝固状,结成厚厚的锅巴。天水话 " 锅巴 " 的意思就是呱呱,于是 " 呱呱 " 这个叫法也就流传了下来 。

在我的记忆里,无论是寒风骤起的严冬,还是烈日当头的盛夏,一年四季总有紫红色的呱呱在叫卖,食客往来不断,生意红红火火。每天清晨大街小巷,只要有卖呱呱的地方,往往人头攒动,男女老少坐着吃的、站着吃的、夹饼子吃的、提回家吃的,红彤彤的辣椒油伴着色泽紫亮的呱呱,加上多种调料,那种香辣绵软,略带温热的美味感觉真是爽极了。应该说,天水 " 呱呱 " 最独特的是它的 " 绝无仅有 ",其独特的食材、独特的做法、独特的风味,是外地厨师很难模仿制作的,尤其口感更难以调制到天水正宗的口味。这可能也是出了天水在全国任何地方都很难找到这种食物的原因吧。

(网络图片)

小时候常去远在乡村的外婆家,那些朴实的村民招待客人的上好食物就是呱呱。在我的印象中,呱呱做法比较讲究,先在石磨上把荞麦磨成面,取荞面放入盆中,加温水浸泡沉淀以获得面浆。每 4 小时换一次水,一般重复 5 次。沉淀换水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保留蛋白质,蛋白质越丰富,口感越筋道。然后取其面浆入锅,用小火烧煮,一边熬煮一边搅拌,大约 40 分钟后,水分熬干,面浆黏糊凝固。当锅内淀粉稠度在锅底形成厚厚一层色泽黄亮的锅巴时,出锅加盖经过回醒即可食用。

天水呱呱的吃法比较特殊。摊主将呱呱从盆里取出,然后用手指把呱呱捏碎成小块放在碗里,对此有些人有些非议,但千年光阴匆匆而过,或许唯有这样用手指捏出来的东西,才是秦州最地道最正宗的口味,才让呱呱声名远扬。呱呱捏好后,加入芝麻酱、醋、盐、油泼辣椒等多种调料,搅拌均匀,那时明黄色不见了,整个碗里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美,让人垂涎欲滴。确实,当你夹起呱呱放入嘴里时,那股馥郁绵长的香味迅速在鼻腔口腔里爆裂开来,那时候,你已无暇分辨是嗅觉还是味觉,整个人顿时会陷入秦人秦风的感情里,仿佛抱着一碗乡愁跨越岁月,让千载历史闻香下马,一同见证这最最美好的瞬间。

(网络图片)

天水呱呱在全国小吃中独树一帜,这或许与天水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天水地处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交汇处,自古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商埠重镇。南来北往的商贾不仅给天水带来了繁华,也给天水带来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天水人博采众长,使天水的饮食传承了秦人面食的口味,兼容了川人和晋人的酸辣。而独具特色的天水呱呱正好集南北美食大成,色香味俱佳,真实地反映了天水千年饮食文化厚实的底蕴。

" 都说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却不知陇上也有好风光。" 歌唱家吕继宏一首《天河热土》,唱出了天水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秀丽风景。悠悠岁月,斗转星移,自汉代以来两千年间,许多人和事逐渐被遗忘了,但历经了几多沧桑风雨的呱呱却像天水人最钟情的伴侣,以独具一格的风采、永不泯灭的醇香,伴着历史的长河,承载着天水人最美好的留恋与记忆,让远离故乡的海内外游子多了一份牵挂。

刘志宏

编辑丨王璇

责任编辑丨李雪岚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相关标签

乡愁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