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2-04
深晚报道|白纸作画 智慧先行 深汕特别合作区高水平建设智慧新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作为站在深圳肩膀上发展的第 "10+1" 区,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简称 " 深汕合作区 ")自成立之初便以 " 创新引领发展,实干再造新城 " 为发展理念,以 " 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 " 为发展思路,以 " 总部 + 基地,研发 + 生产,智慧 + 运用 " 为发展模式,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智慧,成为这座特别新城的先天基因。

一张白纸好作画,作为一座雏形初现的智慧新城,如何从新城建设的最初阶段做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先行先试成立城市 " 最强大脑 " 高质量谋划智慧新城

2017 年 7 月,距离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尚有两个月,距离 2018 年 12 月 16 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揭牌近一年半,一座智慧新城已经在深汕大地孕育之中。

为高起点谋篇布局,发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加快深汕合作区规划建设发展,深汕合作区成立了区属国企——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 " 深汕智研院 ")。这是深汕合作区新城建设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全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城市智慧化建设领域的重要探索。

作为新城建设的领军企业和 " 最强大脑 "、推动深汕合作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深汕智研院以智慧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的 " 五个统一 " 为理念,立足 " 智慧城市设计运维商、大数据管理基础库、高端人才蓄水池 " 三大定位,围绕全区各项工作部署,按照 " 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出亮点,五年大变样 " 的总体要求,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核心资源之一,深汕智研院对此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发展至今,深汕智研院通过锻造智慧铁军,凝聚干事创业力量。经过三年发展,该院名校硕博学历员工达到 88%,并综合每个员工专业背景、工作经历、知识结构等因素,科学精准定岗定级,以公司总体战略布局为导向,结合工作表现及个人意愿调整岗位。同时,开展职称认定和资质考试,仅 2020 年就有 7 人通过职称评审认定,其中高级 3 人,中级 3 人,中级及以上职称人数累计 15 人;1 人通过深圳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1 人通过注册测绘师考试,2 名员工分别考取系统分析师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资格, 1 人获聘深圳市多功能智能杆专家委员会专家。

2020 年 9 月,深汕智研院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该院积极申请智慧城市相关专利,累计 46 项申请,已获得 14 项专利授权及 14 项软件著作权授权。编撰完成《智慧共生理念与实践》书籍,共计 23 万字,并与中国环境出版集团联合提交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申报书(2021 年)。拓展智慧城市理论研究,即将出版《智慧城市与网联智能》外著书籍译著。积极参与行业奖项评选,检验自身专业实力,《智汇华韵》荣获 " 深圳杯 " 第二届中国国际智慧杆设计大赛网络最佳人气奖;在 " 城市智慧治理峰会 " 暨第二届南都(深圳)智库周产品发布会上," 特区飞地 " 模式下多维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可视化系统项目荣获 " 智慧治理 " 大奖。深汕智研院积极构建交流生态,打造智建联盟,建立浪潮科技、深大等项目合作生态圈,与 4 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

夯实大数据管理基础库 实现全区全方位智慧化管控

梳理全区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取得的成果不难发现,这两年来,深汕合作区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用智慧化手段探索解决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的痛点与难点,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城市治理的满意度。

2020 年 11 月,深汕合作区多维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可视化系统实现上线试运行。该系统将汇聚全区 15 个部门近 147 万条数据,构建了深汕一张图、生态环境质量基础数据汇总分析研判应用、地下管线平台、水务一张图、重点项目可视化平台、消防救援信息平台等 "1+5" 个基础应用 + 典型示范应用。

深汕智研院城市数据部副部长徐怀洲博士介绍,目前深汕合作区已初步形成地上地下、空天地海、三维一体化的城市数据资源池,为空间规划、住房建设、土地收储、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城市管理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撑,为全区智慧城市建设和数据共享提供了基础平台。多维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可视化系统的上线,标志着 " 智慧深汕 " 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已进入 " 空间融合、数据共享、开放应用 " 的新阶段。

此外,深汕云机房已完成一期 38 个机柜建设,采用虚拟化技术,将计算、存储、网络等硬件资源虚拟化,实现 340T 存储资源,2880GB 内存资源的弹性调配,为 OA 系统、不动产登记系统等 10 个信息系统提供运行环境。深汕云机房建设采用信创技术,严格遵循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2.0 要求,保障数字资源环境安全可信。

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深汕合作区已启动科教大道(南山路至望鹏大道段)建设工程等 7 个智慧交通设施工程项目、深东大道(创智路至新福路段)建设工程等 5 个智慧交通设施工程等 12 条道路代建,涉及路网总长度达 91.8 公里;编制《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 " 十四五 " 智慧交通规划工作方案》《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交通总体建设方案》《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交通设施建设指引》等 3 个重要文本。智慧交通项目负责人刘志辉表示,深汕合作区智慧交通建设坚持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真正发挥 " 一张白纸好作画 " 的本底优势。

在深化 " 平安深汕 " 硬件环境基础建设中,深汕合作区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 875 路公共视频,整合多部门应用需求,一期实现对核心区及重要道路、重要区域的初步覆盖。在项目二期建设中,该区还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区 111 个非迁建合并村的公共视频系统的建设,为深汕合作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平安保障,实现联防联治。

在智慧水务建设方面,综合运用基础地理数据、水务基础数据和水务业务数据,结 GIS、遥感、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手段,编制完成《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水务总体方案》《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水务建设实施方案》,并基于深汕合作区现状编制完成《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水务拓展创新应用方案》。

作为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当前正加速与深圳一体化发展的深汕合作区,已经由广东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承担着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飞地经济探路的使命。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表示,全区将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符合深汕合作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智慧城市体系,在做好智慧通信、智慧水务、智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智慧政务、智慧应急等业务系统建设,在虚拟空间上与深圳接轨;加强大数据管理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解决信息多样化和海量化增长带来的信息孤岛现象,使深汕合作区智慧城市空间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要通过大数据技术打造 " 智慧国土 ";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以从零开始的气魄、勇于挑战的胆识、争先进位的担当,切实把各项细节想在前头,把各项工作抓到实处,在新城建设的每个细胞中深度植入智慧城市的基因,为深圳努力打造成为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贡献深汕力量。

深圳晚报记者 高向荣 通讯员 孟子荷 胡腾方

相关标签

深汕特别合作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