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将至,深圳的年货市场又开始热闹起来。从民俗悠长的宝安,到靠山面海的大鹏,各地区历久弥新的传统年货背后,是源远流长的民俗和情谊。与此同时,近年来充满新意、设计感十足的 " 深圳手信 " 在年货市场上异军突起,成为深圳人年货清单中的新宠 …… 近日,深晚记者探访深圳各地区年货市场,寻找年货背后浓浓的年味,见证深圳特色年货的变迁。
三十年夫妻店传承儿时年味
" 沓沓沓 "" 沓沓沓 ",临近春节,鸿基饼店中又传出阵阵打饼声。每年从农历十一月开始,店主兼糕点师傅的周鸿基便要忙着制作一款传统年味小吃——炒米饼。
" 对于沙井人来说,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两样年货,一件是沙井蚝,另一件就是炒米饼。" 周鸿基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据深圳民俗学者廖虹雷介绍,炒米饼自古便是岭南人过年时必备的时令小食和最佳手信。
周鸿基是土生土长的沙井人,当了四十年的糕点师傅。八十年代从县里的国营酒楼辞职后自立门市,与妻子一同开了这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鸿基饼家。时光荏苒,一晃三十年过去,这间夫妻饼店依旧屹立在沙井大街上,传承着当地人记忆中的年味。
▲有 30 余年历史的夫妻店 " 鸿基饼家 " 在当地家喻户晓
在店铺二楼的糕点工作坊,记者看到地面上摆着近十个塑料大桶,里面浸泡着刚收下的晚造米。周鸿基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介绍炒米饼的制作工序," 浸泡好的米需要先晾晒、烘烤,然后研磨成细粉与花生、杏仁、绿豆粉、冰片糖、草果等混合,最后经反复敲打,模具压制成饼形。"
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极其耗费体力,尤其是反复敲打米饼的过程,周鸿基笑着回忆道," 小时候最怕被大人们喊去打米饼,如果被抓去帮忙,一天下来会累到精疲力尽。"
▲周鸿基表示 30 多年来自己一直延续着儿时的味道
尽管如此,周鸿基还是坚持纯手工制作,谈到市场上机器生产的炒米饼,他连连摆手," 口感跟手工做的差很多。" 周鸿基对自己的手艺相当自信,他说有人自小吃着他做的饼长大,后来去到国外留学,过年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赶过来买炒米饼。对于这门好手艺,他笑称不是学来的,而是打小看老一辈做炒米饼," 看 " 来的。不过,他嫌小时候吃的炒米饼太过坚硬," 砸到脑门上还会崩崩作响 ",于是摸索着改良工艺,制作出酥软细腻的口感。
如今制作炒米饼的店家越来越少,但每年岁末,这里还是会响起熟悉的打饼声。" 沓沓沓 ",阵阵打饼声不仅承载着当地的传统年味,还糅杂着无数沙井人的新春记忆。
大鹏新春家家年糕飘香
在深圳另一端的大鹏,家家户户过年需置办的传统年货除炒米饼外,还有 " 元农 "。当地人口中的 " 元农 ",其实就是年糕。
▲大鹏 " 元农年糕 "
" 现在做年糕还是大鹏人过年的重头戏,不过也有人选择托熟人帮忙制作或者直接网购。" 南澳旅游食品服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长妹告诉记者。临近春节,她推出的 " 元农 " 年糕也受到了颇多好评。
与普通年糕不一样," 元农 " 年糕会用到大鹏山上种植的一种宽大翠绿、具有姜科植物特有香气的叶子,当地人称之为 " 元农叶 "。张长妹向记者介绍道,元农叶宽大翠绿,自带一股清香。用元农叶兜住年糕汁一同蒸煮,叶子的香味便会渗透进年糕中。此外,她曾经请教过老一辈," 元农 " 即 " 一年复始,农耕丰收 " 之意,寄托着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美好期愿。
▲年末 " 元农 " 年糕销量大增
在大鹏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张长妹从小跟着家人制作年糕,据她回忆,以往除夕前一个星期,正是各家各户忙着制作年糕的时候。张长妹说," 大鹏人做年糕都是以斗为单位的,一斗米相当于现在的 6.25 公斤。" 因此 " 元农 " 年糕制作起来费时费力,需要全家出动,男女分工。比如筛粉、铺叶子这样精细的活计就由妈妈、奶奶负责,搅拌年糕液等需要体力的重活则交给爸爸和哥哥。
" 正常情况下一家一户做一个年糕,一个已经够麻烦了。" 张长妹笑着回忆道。按照当地的习俗,如果谁家今年收成好,那么年末谁家就要做一个大年糕。这个传统延续至今。她家里曾经做过两斗米重的年糕,光是蒸煮就需要将近一天一夜。
或亲手制作或购买,现在 " 元农 " 依旧是大鹏人必须保留的一道传统年味。随着春节临近,大鹏人家中又开始飘出年糕的甜香。
" 深圳手信 " 成为市民年货新宠
除了传统年货,近年来,越来越多新潮、蕴含本土文化内涵的 " 深圳手信 " 涌现,为人们挑选年货提供了多样选择。" 首先一定要是深圳品牌,其次产品要体现出原创精神,还要有很强的深圳标签。" 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的营销总监李昕泉向记者介绍 " 深圳手信 " 的入选标准。
近年来,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联合本土企业,推出了数百款 " 深圳手信 "。这些深圳特产不仅将不同地区的各式特色美食比如光明乳鸽、沙井生蚝、南山荔枝、龙岗大盆菜等重新包装推向全国市场,而且囊括电子、时尚、文创等多个领域,与时俱进从不同侧面展现鹏城风貌。
▲近年来电子、时尚类手信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
在 " 深圳手信 " 的展览橱柜边,李昕泉向记者展示了本土珠宝企业生产的一款 " 簕杜鹃 " 胸针:细金属丝编织而成的镂空网带花瓣中点缀着颗颗工艺水晶串联起的花蕊。簕杜鹃是深圳市花,这款胸针曾作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的伴手礼赠予与会嘉宾。" 这其实展示了深圳作为时尚之都的魅力 ",李昕泉说。此外,陈列架上,记者还看到了腾讯、海能达、华为等高科技企业与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联名打造的电子产品对讲机、机器人等。这些电子类手信则体现了深圳的科技创新实力。
▲深圳手信宝安国际机场店
如今 " 深圳手信 " 正成为当下具有深圳特色的年货。今年岁末,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在深圳机场、高铁站、购物中心、博物馆和书城等设置了 2000 个手信售卖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深圳手信商场的创新类电子产品和文创产品销售增长率高达 218%,意味着非食品类的手信成为市民年货清单中的新宠。
老家在湖北、准备采购年货返乡过年的苗苗告诉记者," 我觉得这些手信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圳标识,过年带回家可以让亲戚朋友尝尝南国的味道,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的魅力。"
深圳晚报记者 方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