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楠 文 / 摄)2020 年,追光的南京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着了不起的人生。2 月 7 日," 感动南京 "2020 年度人物和第十九届南京好市民颁奖仪式举行,来自南京各行各业的 10 位市民及长江守望者联盟当选年度人物。此外,田明等 3 位市民被追授 " 南京好市民 " 荣誉称号,丁洁等 131 位市民荣获 " 南京好市民 " 荣誉称号。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追光之歌,树立了南京城的精神坐标。
△颁奖仪式现场
10 人当选 " 感动南京 "2020 年度人物
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南京涌现出了一大批可亲、可敬、可学的先进人物,他们中有逆行出征的白衣天使、冲锋在前的公安干瞥、坚守岗位的社区志愿者。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10 位市民及长江守望者联盟分别获得 " 感动南京 "2020 年度人物敬业奉献类、美德美善类、创业创新类奖项。
△张新宝
△王卫平
其中,获得敬业奉献类年度人物的有:守好一道门、护好一座城的 " 空中防控 " 守门人张新宝;心系医护倾力制作 " 防护盾牌 " 的全国劳模谢秀荣;万名社区群众的贴心 " 大家长 " 王卫平。
△杨海龙
△杨巧云
△长江守望者联盟
获得美德美善类年度人物的有:让阳光照进心灵的援鄂心理医生杨海龙;深情守护 " 母亲河 " 的志愿团队长江守望者联盟;随时切换战场的 "90 后 " 抗疫志愿者殷学强;风雨同舟热心公益的全国文明家庭杨巧云家庭。
△曹林
获得创业创新类年度人物的有打破国际垄断,勇担 " 战疫 " 使命的科研人曹林;救治颅面畸形患儿的 " 变脸 " 专家沈卫民;潜心科研回宁创业的芯片博士李成。
敬业奉献,她用 " 一针一线 " 守护白衣战士
现场,现代快报报道的谢秀荣被评为 " 感动南京 "2020 年度人物。谢秀荣是南京际华五三零二服饰装具有限责任公司服装车间主任,去年春节期间,工厂接到紧急任务,需要在短时间内转产医用防护服。她主动向公司递交请战书,组织车间 200 多人复工转产。 " 医用防护服制作流程复杂,有 50 多道工序,上面有 5000 多个针眼,每一步都需要严格谨慎。" 工厂从来没有做过防护服,谢秀荣的心里也没有底,对于她们来说是一次挑战。
△谢秀荣
" 防护服的作用是防护,如果针眼过多,或者没有密闭好,会威胁到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 谢秀荣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减少针眼,她和技术骨干们在生产中不断革新,用了很多技术手段,减少了 600 多个针眼。经过昼夜不停的生产,人停机不停,从日产 1200 件,到日产高达 7000 件,谢秀荣保质保量地完成了 " 战衣 " 制作。
" 看到医护人员穿上我们制作的防护服去战斗,感受到了完成使命的自豪感。" 谢秀荣告诉现代快报记者,3 月底,她和同事们收到了一件从武汉寄来的特殊礼物。这是一件谢秀荣她们之前生产的防护服,上面签满了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医生们的名字。谢秀荣说:" 这件特殊的防护服是对我们的肯定,也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充满更多的激情和动力。同时,它也见证了我们江苏儿女挺身而出的画面。"
美德美善,他是随时切换战场的 95 后志愿者
2020 年,90 后 95 后青年冲锋在前,将最美的青春奉献在抗疫和防汛一线,殷学强就是其中一位。1995 年出生的殷学强,是南京一家培训机构的老师。去年,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已经回到老家河南的殷学强,独自返回南京,投身防疫志愿工作。面临未知的疫情,殷学强也会害怕。他说:" 不能因为害怕就不去做。" 返回南京的他连续参加窗口单位防疫、社区防疫、医疗机构防疫、义务献血等多个志愿服务项目。据了解,从 2020 年 2 月 1 日至 7 月 14 日,殷学强累计参加防疫志愿总时长达 1002 小时。
△殷学强
不仅如此,他还马不停蹄转战多个 " 战场 ", 扛起 90 后防疫大旗,展现新时代年轻人的担当。在下关街道防汛、文明城市创建、人口普查等志愿服务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7 月中下旬,现代快报记者在采访防汛青年志愿者时,在中山码头见到了骑电动车从家中赶往防汛值守点的殷学强。
暑期里,殷学强的工作时间延长为早 9 点到晚 8 点半,近 12 个小时的工作结束后,他选择在家附近的值守点继续巡江。除了睡觉,殷学强的一天几乎被工作和巡江占满。" 我并不觉得巡江占据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我现在唯一担心的,是时间不够参加更多的志愿活动。" 是什么支撑着志愿者如此奉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殷学强正在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进行志愿服务工作。他说:" 志愿者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在志愿服务的工作中,我也能获得更好的‘修炼’。"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早在 1993 年,南京就推出了志愿者行动;2005 年,《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颁布,南京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对志愿者行动立法的省会城市。在疫情防控期间,南京 20 万防疫志愿者站了出来,再一次生动描绘了文明南京、志愿之城的精神底色。殷学强说:" 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也会坚持将志愿服务做下去。"
创业创新,他是救治颅面畸形患儿的 " 变脸 " 专家
南京市儿童医院外科行政主任、烧伤整形科主任沈卫民,从医二十多年,专注儿童整形外科领域,曾为出生仅 3 小时的唇腭裂患儿成功实施手术,为数百例复杂颅面畸形患儿完成变脸,儿童小下颌整形外科手术治疗技术全国领先。
2020 年 1 月 22 日,晏宝宝在武汉出生,第二天被诊断患有皮罗综合征、先天性喉软化等多种疾病,必须马上手术治疗。得知这一紧急情况,湖北、安徽、江苏等地为晏宝宝开出了一条 " 生命之路 ",载有晏宝宝的急救车一路通行,到达南京市儿童医院。
△沈卫民
" 他是一个少见的颅面畸形小孩,生下来下颌很小,后缩在后面,无法像正常小孩一样喘气。如果不及时救治,孩子就会夭折。" 沈卫民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医护人员经过近 3 个小时的手术,克服手术难度大、疫情期间层层防护等困难,成功完成手术。他说:" 现在,小宝宝恢复得很不错,和正常小孩一样。"
据了解,为了帮助更多颅面畸形患儿 " 改头换面 ",在农工党南京市委、南京市红十字会的大力帮助下,沈卫民发起成立了 " 重塑笑颜 " 公益救助活动。据统计,该活动先后共组织 5 批 68 人次患儿在南京市儿童医院接受了免费手术救治,为更多家庭带来希望。沈卫民表示,看着这些孩子和家长的笑容重新回来了,自己心里也很高兴。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为这些孩子 " 重塑笑颜 " 并不容易,如果遇到大面积的颅面畸形的手术,一般需要十七八个小时。" 整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次进行整体手术后,后面陆陆续续还需要进行一些修复,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得更好。" 沈卫民表示," 进入手术室的时候还是白天,出来时已是繁星点点。这就是我们团队的工作常态。"
沈卫民介绍,为了在小儿整形外科领域不断探索,推动该学科更加规范,他组织全国小儿整形外科专家撰写小儿整形外科学的书籍。" 我们希望为整个国家的小儿整形领域编写一本教科书级别的教材,为该学科培养更多专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