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美德孝与善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孙卓清,30 年花费 200 多万元奉养了 7 位老人。而他们与孙卓清并无任何血缘关系。但是,在孙卓清心目中,他们都是至亲,因为他们是 4 位牺牲在老山前线战友们的父母亲。" 战友们,我来照顾你的家人 "30 年来,孙卓清不负重托用行动践行着人间大爱。
退伍不褪色光荣 " 老兵 "
家住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的孙卓清是一位名人。在社区,提起越战老兵孙卓清,很多人都了解他。" 热心、正直、老有所为的老军人!" 人们都亲切地称他 " 老孙 "。农历腊月 29,记者联系到了孙卓清老人。老人很健谈,思路清晰。这位多年从事部队行政工作的 " 老政工 " 言语肯切、极富感染力。回忆过去的事情,孙卓清很是动容,令记者几度泪目。
"1968 年 3 月,我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那一天起,我就发誓,要在部队干出成绩来,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孙卓清践行了誓言,当兵的第一年就入了党,当兵的第二年就被提为干部。因为文笔出众,入伍后的孙卓清,开始从事军队政工工作,这一干就是 20 年,做出了一系列斐然的成绩。孙卓清曾向团党委提出狠抓基层连队建设的具体建议,其经验还被介绍到集团军军区。虽然是从事政工工作的干部,但孙卓清在战场上冒的险一点也不比普通士兵要少。" 每个部队打主攻,我都要跟着到前线,做好干部的模范作用。战场就是试金石,战士看你干部的行动。" 孙卓清说。在部队期间,他先后荣立二等功 1 次,三等功 5 次。
不负重托奉养烈士父母
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孙卓清忘不了战友牺牲前的那句话。" 老科长,如果你有幸活着回去,一定要到山东莱芜,去看看我的母亲。我如果牺牲了,就剩她一个人,无依无靠。" 说完这句话不久,战友孙守功牺牲在孙卓清面前。从战场上下来后,孙卓清几经辗转找到了孙守功的母亲。" 他的家在山东农村,当我推开门进去时,他的母亲正坐在破旧的房子里抱着儿子的遗像哭,眼晴都快哭瞎了。我的心里特别难受。这时我就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好好照顾好他的家人,要为战友尽孝道。" 孙卓清说。
" 妈妈,我来看你了。你儿子走了,以后我就是你儿子。" 孙卓清从此将孙守功的母亲作为至亲来照顾。此后,还将另外三名独生子烈士的父母奉为自己的父母,这些老人分别居住在河南、江苏、甘肃和山东。孙卓清说," 这些年,老人有什么事情,我都是第一个知道的。他们有的生活困难,有的身体有病。我经常打电话过去,每年都会给他们寄去一些衣服。有的每个月给生活费,有的条件稍好一些的,我也是半年寄去生活费。最多的一次,我给一位江苏战友的父母亲汇去了 6 万元,他们的房子没法住了,这些钱用来修房子。"
不忘初心为社会奉献自己
7 位老人、30 多年、200 多万元这些都是被用来形容孙卓清义举的数字。但在他心里,他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2016 年,7 位老人中的最后一位离世,孙卓清终于完成了对战友的承诺。" 这些年,最对不住的是自己的女儿,精力和时间被工作和照顾老人们占用了不少,女儿却没有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但是女儿理解自己,这也让孙卓清心里得到很大的安慰。
" 人活一辈子,不求大富大贵,而是为社会做点什么。" 这是孙卓清的生活信念。现在生活在民治街道北站社区的孙卓清退休后的生活依然精彩。他在社区和大数退伍老兵一样经常带着战友们一起为社区公益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发挥余热,同时关注退伍军人生活和就业事务,为他们事情尽心尽力。此外,他还醉心于文学创作,笔耕不辍发表了一批文章。作为社区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经常深入到学校里,为学生们讲述历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深受学生的欢迎。
北站社区是一个活跃着近 3000 名老人的 " 年轻 " 社区。社区成立以来把活跃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作为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社区气氛活跃,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在各行各业都发光发热的典型人物,营造了良好的社区风气。
像孙卓清这样的老人,奉献自己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他们,在社区得到了应有的尊重。2 月 10 日上午,牛年到来之际,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以及社区组成四级慰问团看望了孙卓清等人,为他们带去了新年的祝福,鼓励他们继续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深圳晚报记者 张璇 赵东眉 通讯员 张枭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