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2-13
传唱千年的民风遗俗——马衔山秧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古朴独特的榆中马衔山秧歌、刚柔并济的太符灯舞、造型别致的窑街 " 福 " 字灯会、气势磅礴的永登太平鼓、鹤立鸡群的高高跷以及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的西固军傩舞等,可谓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马衔山位于兰州市东郊的榆中县境内,是有名的原始牧区的避暑胜地。这里高寒湿润、林木丛生,一年中有 7 个月气温在 0°C 以下,故曾有马寒山之名。自汉代以来,这里聚居着藏族、蒙古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渗透,使得在文化艺术和民俗风情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色。

马衔山秧歌是当地极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涉及 80 多个村落 4 万多人口,绵延 50 多公里。马衔山的秧歌大概产生于宋代,原为北宋的军中歌舞,在当时的甘肃陕西一带, 与带有驱傩因子的汉族的元宵社火结合而成为快歌。表演从每年的正月初一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是人民庆丰收祁丰年的一种传统活动。

马衔山秧歌因其闭塞的地理环境,保存了古朴而独特的原生态特征。表演中无论成员组还是伴奏乐器以及服饰道具都保留了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马衔山秧歌表演队伍大概由一百多人组成。表演时效仿古代官员出巡,队伍前面是形态逼真的狮子队和 " 春官 " 开道,接下来是秧歌的组织者 " 大老爷 ",紧接着头戴礼帽,身穿长袍马褂,外穿大领开襟的衙役队鸣锣而来,随后是声势浩大的伴奏乐器队,有筒子鼓、抬鼓、锣、拨、胡琴、笛子、二胡、长号,最后面就是男扮女装的 " 姑娘队 " 和 " 窑婆队 " 了。

马衔山秧歌出街在过去那可是 " 万人空巷 " 的壮观场面。演出队一路边扭边唱,锣鼓喧天,鼓乐齐鸣。头戴假发套,身穿红绸袄,腰系彩裙,足穿绣鞋的 " 大姑娘 " 浓妆艳抹," 她们 " 一手持彩灯 ( 形似宫灯 ) ,一手持舞扇 " 扭捏作态 " ;身穿大花袄,灯笼裤的窑婆左臂挽柳条筐篮,右手持棒捶,脸上还有一个黄豆大的 " 黑痣 ",气势汹汹地上演着 " 棒打鸳鸯 "。手持 " 船桨 " 的老汉在 " 旱船 " 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舞去,船里那水灵灵的 " 大姑娘 " 故作着 " 娇羞 "。

马衔山原生态秧歌主要分为 " 过街 " ( 意为行进表演 ) 和 " 跑场 " 两部分," 过街 " 是秧歌队在行进或进入场地前的舞蹈;" 跑场 " 是演出的高潮部分,场子借鉴或模拟古代战阵、仪仗队、生产活动、生活用品、吉祥图案及动植物形象等,动作轻巧沉稳,柔美大方。表演的队形和整个秧歌队一齐进行;忽而双龙出水,忽而二龙戏珠,彩灯彩扇伴着夜晚的月亮和星光如蝴蝶翩翩翻飞,好看且动听。

马衔山原生态秧歌唱词内容十分丰富,唱词中既有生活歌谣、民间流传的故事,也有人们即时、即兴创作的,还有农事、历史相关内容的。这些内容包括先知告诫、民间故事、地方传说、即兴说人说景等等,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感受。演唱的曲目主要有《鸦片烟》、《十劝人心》、《姐儿怀胎》、《孟姜女哭长城》、《织手巾》、《绣荷包》、《倒板江》、《出闺花》等 50 多首。

2006 年马衔山原生态秧歌被榆中县非物质保护中心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榆中县首批 100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2007 年马衔山原生态秧歌已列为兰州市级保护项目,如今马衔山原生态秧歌已成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每年春节,榆中县都要举办社火调演,马衔山原生态秧歌作为重点项目都要进城给全县人民拜年,而这一传承了上干年的民风遗俗如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崇,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粹,正日益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编辑丨石雨涵

责任编辑丨包学枫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来源丨兰州文旅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