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的饺子,河南的火烧,甘肃的拉条子 …… 年味,总是最先从父母的厨艺中咂摸出来。
不过,因为疫情防控,原本早该踏上返乡火车的三位小伙子,今年留在天津过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怎么安排新春佳节?
一份坨了的饺子

(田延龙(左一)和同事在石家庄参与抗疫)
田延龙的春节,是从腊月十八开始的。
这一天,田延龙收到母亲从老家黑龙江快递来的饺子。" 天津气温高,饺子都坨了。" 田延龙急忙放进冰箱冻起来。一同寄来的还有松子、煎饼、木耳。
" 饺子哪都能买得到。" 田延龙给母亲回电话。
" 坨就坨了,煮烂了就当面汤喝。" 母亲说。
田延龙的这个春节,将在隔离中度过。他是天津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1 月初被紧急抽调到石家庄参加抗疫。
在石家庄,田延龙和同事们用最快的时间搭建起核酸检测实验室,24 小时可检测 10 万单管,按 10 混 1 的检测方式一天可为 100 万人完成检测。
选择奔赴抗疫一线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春节不能回家了。返回天津的田延龙,需要居家隔离至大年初二。为了让大家过个祥和年,天津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为留守员工准备了春联、饺子、小礼物、大红包等。
人虽没有回家,家人唠叨一直在耳边。长相憨厚、性格内敛的田延龙今年 35 岁了,仍然单身。老母亲几乎每周都打来电话,催问有没有找到对象。
" 努力找啊,正在找啊。" 采访中,田延龙腼腆地跟母亲解释。放下电话又说:" 工作太忙了,疫情期间随时待命,时刻准备冲到一线。"
四个留着的火烧

(许跃占一家人的合影)
穿上围裙,走上灶台,锅碗瓢盆碰撞声和着豫剧的节奏,76 岁的许喜才烙起碗口大的火烧,一个接一个。
小年烙火烧,是河南嵩县一带的民俗。烙火烧祭灶王爷后,大人小孩子就着汤美美地吃一顿,算是对自己一年辛苦的犒劳。
与往年不同,许老爷子特地留下四个,放到厨房:这是为远在天津的儿子许跃占、儿媳妇李晓娜和两个孙子留的。" 老辈的讲究,给回不了家的孩子留着,等回家再吃。" 许老爷子说。
许跃占在天津打拼十几年,今年不返乡过年了。
许老爷子分不清河北天津的方位,河北疫情发生后,总惦记着人在天津的儿子。" 有几天工作忙,没有给老人电话,父亲就打来电话‘是不是有啥事啦’ "。
作为天津金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一名分厂厂长,许跃占手下的职工大部分是河北人、东北人。"40 多人,没有一个回家,我也就留下来。" 许跃占说,跟老人一商量,没想到父亲爽快地同意了。
" 二十三,烙火烧;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 ……" 李晓娜这几天一直按嵩县老家的习俗过日子。
许跃占则张罗着与 40 多位职工一起过年。虽然晚会取消了,但公司的棋牌室、放映室等全部开放。公司还给每位外地人留守奖 1200 元,每人发一张购物卡。" 一线职工三餐免费,让大家好好过个年 "。
吃不到的拉条子

(张福忠在天津工厂里工作)
对张福忠来说,不回家过年主要是想多挣点钱。
23 岁的张福忠是首瑞(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的一名打工人。
前几天,厂里发通知:留津过年的,春节加班期间支付三倍工资。张福忠盘算了一下,有了工资和政府的留津过年补贴,一下能多挣两千多元。" 挣了钱,再错峰回家 "。
张福忠老家在甘肃省永登县。一家四口人中,奶奶 80 多岁,父亲腿脚不便,母亲卧病在床,他是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福忠 16 岁初中毕业后到各地闯荡,去过新疆,当过厨师。去年失业后,张福忠收到对口协作帮扶永登县的天津宝坻区的招聘信息,便来到天津。
不到一年时间,张福忠先学电焊,后干注塑,逐渐成了技术工人,工资也水涨船高,干一个月能拿到五六千元。
这让父母安心了不少。每月 25 日发工资时,张福忠留 500 元钱生活费,其余的钱全部寄回老家。
前不久,张福忠的岗位补助、交通补贴 7000 多元由宝坻区有关部门一次性全部打到了老家。" 救了命的钱啊。" 他正在住院的妈妈说。
谈到春节,张福忠最想念的是母亲做的饺子和拉条子。" 拉条子那个味儿,外地尝不到。" 在出租屋里,张福忠计划自己做出家乡味。
这几天,父亲打来电话说,村里的公共厕所、文化广场建起来了,土路硬化了,路灯安装了," 脱贫后,变化大得很 "。
" 正月初三复工后,继续干个十几天,再给自己放假,带着钱回家。" 张福忠说。
责任编辑丨包学枫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来源丨新华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