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沿珠江一路东进发展。近日,《广州国际金融城东区(AT0914、AT1018 规划管理单元)城市设计优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获广州市政府批准,并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实施。控规对金融城东区交通问题明确 " 公交慢行优先 " 模式,提出 6 项相关优化措施,并对建筑高度、公服配套等方面作出调整。
交通:5 条地铁线路 4 条过江通道
金融城东区位于广州国际金融城东部,南起珠江、北至黄埔大道、东起天河区界、西至车陂路,总用地面积 131 公顷。
新规划采用 " 公交慢行优先 " 的出行模式,就区域交通问题提出 6 项优化措施。提出强化轨道交通接驳,结合地铁 25 号线新增 1 个 3500㎡公交首末站;增加立体慢行设施连通 4 个地铁站点;每个地铁出入口预留不小于 100㎡自行车停靠空间。根据规划,区域内共 5 条地铁线和 5 座地铁站,包括现状的 4 号线、5 号线,规划的 25 号线、23 号线和 30 号线。5 座地铁站则是车陂南站、东圃站、三溪站和地铁 25 号线规划的 2 座地铁站。
规划提出分离过境交通,黄埔大道红线不变,在道路南侧局部新增辅道 2 车道,提升南侧地块到发交通的服务能力,分离快速过境交通。预留 2 条过江隧道(规划隧道一,规划隧道二)。其中,规划纵七路从 22 米拓宽为 30 米,充分预留规划隧道一出入口空间。意味着金融城东区将有 4 条过江通道,分别为东圃特大桥,车陂路隧道,琶洲东隧道和暄悦新街隧道。同时,优化东圃立交、车陂路 - 花城大道节点、规划纵五路 - 黄埔大道节点、规划隧道二出入口节点等 4 个重要道路转换节点,提升对外交通疏导能力。
控规拟将规划纵五路的道路红线从 30 米拓宽至 40 米,将规划横一路由支路提升为次干路,道路红线从 20 米拓宽至 30 米。保障桃园路东侧段非定向支路落实,贯通规划横五路,增加公交微循环线路,确保金融城东区内部微循环顺畅。停车配建则取指标下限值,地铁站周边商办建筑按指标的 85%-95% 配建,停车总量不大于 20004 泊,AT101823 地块新增公共停车泊位 59 个。
另外,为减少花城大道接入黄埔大道的交通影响,兼顾对车陂村安置地块服务,花城大道(规划纵五路 - 规划纵七路段)仅近期实施 1-2 条车道,其余部分预控道路空间,暂时实施绿化,待远期片区整体路网结构优化后再实施道路建设。
建筑高度:调整至 330 米 按前低后高布置
规划提出建筑前低后高布置,临江一线地块控高 100-120 米,一线建筑高度 60 米,保持建筑退江岸线高宽比小于 1。二线地块控高 120-260 米,三线地块控高 240-330 米。指出在延续整体天际线形态的前提下,未出让地块可根据建筑方案在 10% 的范围内进行高度调整,但应符合《广州总体城市设计》要求。
将控高调整至 330 米,规划延续原控规两端高,高旁有矮的沿江多峰簇群形态。金融城起步区与黄埔港 CBD 以 450 米和 488 米的地标建筑,作为广州东部沿江的至高地标簇群,金融城东区范围内地铁车陂南站簇群(330 米)、地铁三溪站簇群(260 米)则将作为两个次高簇群,展露出广州东部沿江天际线。
公服配套:2 处地块调整为商住用地
控规暂将海警局涉及的医疗卫生用地(A5)、文化设施用地(A2)、局部滨江绿地、车陂涌及其两侧绿地等划为待定区,按现行控规建设量 11 万㎡控制。拟将石溪涌东侧 2 个地块调整为商住用地,沿江一线为商业商务建筑。地块的产业、居住建设量原则按 1:1 控制,根据招商情况,结合产业和配套的需求,比例可弹性调整。并将原规划消防站调整至待定区内的环城高速西侧地块。提高未出让产业用地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至相应产业建筑面积的 6%-11%,并结合 AT091417、AT101823 地块各新增一处邻里中心(含文体及平价商业设施)。
鉴于北帝沙属于严格保护类岛屿,将建设生态修复示范岛屿且存在多种连通方案,控规建议结合天河黄埔衔接区整体城市设计,统筹一江两岸及江心岛进行专题研究,明确定位、连通方式等内容。
同时,新规划将对金融城东区规划进行弹性控制。允许区政府结合招商情况,在不影响城市设计、不降低配置标准且具备可实施性等前提下,对建设量、用地性质(除调为居住用地外)、配套设施等可在规划管理单元内地块间进行腾挪,提升开发灵活性,但公建服务设施需优先建设。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