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0 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广州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举行。广州市科技局一级调研员李江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六个方面通报市科技局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的工作进展。
深耕科学发现,科创中心总部落户科学城
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广州在全国 72 个创新型城市(不含直辖市)中排名第二。
广州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 "1+1+4+4+N" 战略创新平台体系。谋划由钟南山院士领衔创建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成立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部落户科学城;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等 4 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生物岛实验室等 4 家省实验室汇聚 32 位院士,累计获得国家、省级项目 29 项;引进建设 10 余家高水平研究院,其中 10 家已获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认定。基础研究占 R&D 经费比重达 13.9%,创历史新高。
获科技部支持建设广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南沙科学城被省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广州科学城打造 " 中国智造中心 ",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以 " 一区三城 " 为核心的创新空间布局蔚然成型。
抓好技术发明,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 63 家
广州加强技术攻关,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布局新一代通信与网络等 9 大专项。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数量分别达到 21 家(占全省 70%)、241 家(占全省 61%);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 63 家,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正式上线 " 华转网 ",实现与港澳线上平台互联互通;谋划建设环华工、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山大学 " 羊毛甾醇前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系列成果转化金额达到 13.8 亿元。
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强化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胡润独角兽排行榜上榜企业增至 8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到 51%,实现 5 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推动孵化育成载体提质、保量、增效,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增至 405 家、294 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增至 41 家、54 家。
强化人才支撑,为 1902 位境外高端人才拨付财政补贴
广州加快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深入实施 " 广聚英才计划 "。目前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 115 名,颁发人才绿卡 7600 余张,引进外籍高端人才 3234 名。吸引港澳台高端人才来穗创新创业,为 1902 位境外高端人才拨付财政补贴 5.88 亿元;认定港澳台和外籍高层次人才 135 人。
同时,建立全球引才引智体系,以海交会为载体打造国家级引智平台,覆盖全球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吸引超过 5 万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会。
推进生态优化,出台广州科创 "12 条 "
推动 " 科技管理 " 向 " 创新治理 " 转变,《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获市人大表决通过,出台广州科创 "12 条 "、科研经费使用 " 包干制 "" 负面清单 " 管理等政策。
构建 " 创、投、贷、融 " 科技金融生态圈,创新实施 " 以赛代评 "" 以投代评 " 的项目形成机制;百亿规模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落户,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获清科 "2020 年中国政府引导基金 30 强 ";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撬动合作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超过 300 亿元;安必平等 6 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在穗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已达 10 家
广州推动广深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和科技评审专家库互通,与深圳联合共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香港分部、深圳分部。落实广佛科技合作协议,发挥广佛极点带动作用。加强与东莞、珠海等大湾区内地城市合作,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 67 家,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成功申报全省首家 " 一带一路 " 联合实验室。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等 10 家实验室获批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推进穗港澳协同创新。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