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2-23
上腹部疼痛忍了几年,一查竟是罕见食管壁内支气管囊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新快报讯 记者梁瑜 通讯员王琛 朱钦文报道 韶关的陈女士上腹部疼痛几年,且越来越频繁和加重,还伴有胸口疼痛。胃镜检查发现距离门齿 33-40cm 处有串珠样多个花生米大小的隆起肿物。近日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消化内科)采用特殊的内镜微创技术 "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成功完成这一例罕见的、气管来源的、多发食管黏膜下肿物的治疗。术后 1 周陈女士进食时已经完全感觉不到有疼痛。

来自韶关的陈女士,近年来总觉得上腹部隐隐作痛,进食时明显,因为并没有其他特殊症状,自己口服一些 " 护胃药 " 症状也就好了,陈女士便没有在意。但到了去年底,陈女士觉得上腹部疼痛发作地越来越频繁,程度进行性加重,甚至表现为胸口疼痛,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此时口服 " 护胃药 " 也效果越来越弱。

陈女士于是前往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找到了脾胃病科主任张卫民。经过问诊,张卫民主任建议陈女士完善胃镜检查。胃镜结果提示:距离门齿 33-40cm 处有串珠样多个隆起肿物,大的有花生米大小。

张卫民主任考虑到,陈女士黏膜下的肿物很可能就是引起相关症状的 " 罪魁祸首 ",于是建议她做超声内镜检查,以评估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来源和性质,为内镜下微创治疗保驾护航。陈女士和家属商量后,选择在门诊完成超声内镜检查。检查中发现,陈女士食管黏膜下肿物比普通内镜下所见要多,而且大小不一,星罗棋布在食管下段。张卫民主任建议她做内镜治疗治疗,但陈女士及家属仍想药物治疗观察疼痛情况能否好转。

口服了一个多月药物后,陈女士感觉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因为焦虑,开始影响白天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心情也一落千丈。经过与家里人深思熟虑后,陈女士再次联系张卫民主任,决定做手术解决这 " 心头大患 "。

2021 年 1 月 22 日,张卫民主任采用特殊的内镜微创技术 "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成功摘出了陈女士生长在食管黏膜下的所有肿物。手术后的病理组织证实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支气管的囊肿样肿瘤。

张卫民表示,由于陈女士的食管肿物散布在食管 33-40cm 处,若是做常规黏膜剥离(ESD)手术剥离肿物,手术创面将非常大,术后发生感染、出血、穿孔的风险非常高,术后黏膜创面愈合过程中还会发生食管狭窄。综合评估后,采用了在食管打 " 隧道 " 的方法,终于将陈女士食管黏膜下 8 枚肿物成功取出,再用钛夹将隧道口夹闭。这样的内镜手术方式,患者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也非常低。

术后 1 周,陈女士康复出院,进食时已经完全感觉不到有疼痛发生,心情舒畅。

张卫民强调,支气管囊肿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先天性支气管畸形,多发生于胸腔的纵膈、气管旁或肺门,发生于食管壁内的极其罕见。支气管囊肿通常是没有症状的,少数患者有吞咽苦难、进食梗阻等症状。它虽然是良性病变,但有向恶性转化的可能,并且随着囊肿长大,可能引起出血、感染甚至破裂等。以往该疾病需要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开胸手术及胸腔镜是常用的手术方法。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病例采用消化内镜成功治愈。

"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是一种内镜微创治疗的前沿技术,首先在距离肿物上方 3-5cm 处建立一条通向食管肿物的黏膜下隧道,然后穿过隧道将肿物切除并取出,如此便能避免因直接切除肿瘤而形成大面积的创面,保留了食管的完整性,可有效防止出血、穿孔及后期食管狭窄。" 张卫民主任提醒大家,胃肠道肿物并不可怕,早诊、早治、早期切除可不需要外科手术,可避免良性肿瘤演变为恶性肿瘤也就是癌症的发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