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1-02-24
探访盐城麻风村:从几百人到8人,渴望与外界交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王菲)在盐城市大丰区草庙镇东南部,有一座麻风残老康复村(以下简称麻风村)。自上世纪 60 年代建立至今,该村先后收容并治愈几百名麻风病患者。后来,大部分治愈后的麻风病人返回家中,留下 38 名麻风治愈残疾人生活在那里。截至 2020 年底,麻风村剩下 8 人,年龄最大的郭群 86 岁,最小的张秀芳 71 岁。

这 8 位老人现状如何?他们有没有被社会遗忘?2 月 18 日,现代快报记者深入麻风村,与这些老人进行对话和交流,了解他们的现状和心声。

△ 大丰麻风残老康复村

老人之 " 职 ":8 个老人的麻风村,有村长会计

当天上午,记者沿着盐洛高速驱车 90 公里,来到大丰区上川线的公路边。左拐驶入一条蜿蜒曲折的田埂路,路面狭窄颠簸,两侧的芭蕉叶不断划过车身,遮蔽了阳光。

行驶约 2 小时,抵达麻风村。两排四栋平房被包围在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中,房门上贴着喜庆的春联,墙上有一些公益组织涂鸦的花朵等图案。门前栽种着青菜、葱、蒜等蔬菜。

△ 房门上贴着喜庆的春联

" 你好啊,欢迎你来!"" 请问你有名片吗,我以后方便联系你。"…… 看到记者前来,几位行动方便的老人立马围了上来,有的表达问候,有的渴求对话。

据了解,麻风村目前虽然只有 8 个人,但是大家都各有职责。86 岁的郭群因为在村里时间最长、资历最老,颇受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拥护为这座自然村的 " 村长 "。81 岁的陈玉和上到初一,有一定文化,是村里的会计,和郭群配合,管理村里的账目。

△ 公益组织的涂鸦

老人之 " 憾 ":当过老师的邓金根,未结婚生子

" 我从 1963 年进村,已经在这里住了快 58 年了。" 郭群今年 86 岁,18 岁左右患上麻风。刚到麻风村的时候,他和大家伙一起种田。上世纪 70 年代初,这里的医务人员和病人增多,村里成立了生产队,他做起了保管员,主要负责看管村里的田地、财物等。

1972 年,郭群和村里的董女士开始相处,后来成了生活上互相关心、照应的伴侣。" 她 15 年前走了,我现在又一个人过了。" 郭群掰着手指头,算着老伴去世的时间。

76 岁的邓金根坐在郭群旁边,左手无名指带着一个金戒指。" 我没有结婚,这是我自己挣钱买的。" 邓金根举起左手说。" 他以前当过老师,和陈会计一样,也是我们村的文化人。" 郭群赞道。

邓金根乍一看依然是位谦逊的老师,头戴一顶线帽,衣服干净整洁,笑意盈盈。他以前在草堰镇草堰一组生产队耕读小学当过老师,语文、数学、体育等都教,颇受学生和老师喜爱。24 岁左右患上了麻风。

回想起当老师的岁月,邓金根略带惆怅,以前当老师蛮好的,要是结婚生孩子,现在应该过得蛮幸福," 我兄妹 5 个,老二一直没来看过我,外甥、侄子来得多一些。这里就是我的家。"

△ 蔡玉礼摇轮椅车

老人之 " 交 ":双腿截肢的蔡玉礼,摇轮椅到盐城玩

2000 年左右,为了方便村里与外界沟通交流,大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给麻风村买了一部公用手机,放在郭群那里,供全体老人使用。

邓金根做点小本生意,后来自己花钱买了一个手机,还有一辆电瓶车,方便进出。" 我后遗症比较小,主要是足底有些溃疡。为了尽量不和社会脱节,增加和人群的交流,我到临近的川东镇卖了约 40 年的老鼠药,还在麻风村开过小卖部。" 邓金根说。

村里双腿截肢的蔡玉礼不仅买了手机,还是 " 社交达人 ",经常摇着他的轮椅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 你们饿不饿啊,快中午了,要不要留下来吃中饭。" 上午 11 时许,蔡玉礼摇着轮椅车来到了邓金根的门口,不停地询问记者饿不饿,要不要先吃饭,马上再聊。

" 你快来看看我中午烧了什么,有红烧鱼,还有韭菜炒卜页。" 蔡玉礼进门前,从轮椅车挪到了小板凳上,并用两个小板凳当腿 " 走 " 到饭桌前。" 我们每个人门前都种了菜,还有疾控中心找的护工会给我们买菜、烧水等,吃是没问题的。" 蔡玉礼说," 别看我双腿截肢,我不仅自己种菜,还摇轮椅去大丰、盐城玩呢。"

说到以前摇轮椅出去的经历,蔡玉礼的嗓音都跟着洪亮了。" 摇到大丰要 3 个多小时,摇到盐城就远了,90 公里要 9 个多小时。记得有次到盐城时天已经黑了,不过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蔡玉礼仰着头说," 我马上还要摇轮椅去大丰、盐城玩呢。"

△ 张秀芳和同伴在晒太阳

老人之 " 倔 " :双目失明的张秀芳,坚持自力更生

在麻风村的 8 位老人中,71 岁的张秀芳是唯一的一位女性,也是唯一结过婚的人。当天中午 11 点半左右,记者看到张秀芳和 82 岁的顾大德正在一起吃饭。张秀芳由于眼睛看不见,带着一副黑墨镜。

" 我儿子今年 49 岁,孙子 26 岁,一个在上海打工,一个在安徽打工,他们忙,媳妇隔三差五会送点吃的用的过来。我们现在吃的水饺就是媳妇春节的时候送过来的。" 张秀芳说。

张秀芳吃完饭出来的时候,婉拒了记者的搀扶,自己拄着一根木棍摸索着向前走。

" 顾大德不仅仅是麻风病康复者,原来也相当于村里的村医,会帮助我们大家伙看病、拿药。后来他脑袋不小心被车撞了,有精神病。" 张秀芳坐在房间门前的一条长凳上,倔强地说," 我和顾大德两个人,我做他的脑子,他做我的眼睛,我们现在还能自力更生,不需要麻烦其他人服侍我。"

大丰麻风村的这 8 位老人,除了张秀芳奶奶,其他都没有成家,没有直系亲属。未来,他们将何去何从?郭群、邓金根、陈玉和等爷爷坦言,等老了实在动不了了,依然想 " 落叶归根 "。

老人之 " 友 ":" 活地图 " 张永圣,坚守一线近 40 年

" 以前给他们看病,现在虽然退休了,有时间依然会去看看他们,照顾他们的生活。" 原大丰区疾控中心性艾麻防治科科长张永圣在麻风防治一线工作了近 40 年,摩托车报损了四辆,对几位老人还有该区麻风病人的情况了如指掌,被当地人称为 " 活地图 "。

张永圣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大丰区麻风防治工作开始于 1956 年,他是 1976 年招工进来的,此后坚持在一线工作,直到 2013 年退休。

"2000 年,国家卫生部向全世界宣布,全国基本消灭了麻风病。其实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基本不会有后遗症。" 张永圣说回忆道,他们原来的麻风病防治院就在老人现在住的地方,那时候医生、护士等都是和大家住在一起。" 有的老人有足底溃疡,又脏又臭,我给他们泡足、去除老皮、扩创、搽油。我还和他们一起吃饭,消除其他老百姓对他们的害怕和白眼。"

1984 年,大丰县麻风病防治院被撤,建起了大丰县皮肤病防治所。防治所从草庙搬到了县上。同时,那时候的治疗也从住院隔离转变为家庭联合化疗,张永圣他们也就离开了麻风村。

当时,疏散了一大部分麻风治愈残疾人,留下了 38 名老人生活在那里。" 我和他们打了半辈子的交道,现在每次去看他们的时候,只要他们有些小纠纷,还是愿意让我来调解。同时,疾控中心对这些老人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关怀也一直没有减少。" 张永圣说。

"2011 年,我还邀请了大丰义工联成员去看望他们,这些‘红马甲’现在和他们处的像家人一样。" 张永圣介绍,还有个爱心组织,成员大部分是大学生。他们从 2011 年暑假第一次过来后,几乎每年都会来看望老人,和老人同吃同住同玩,并给村子起名 " 有爱村 "。

△ 墙上的有爱村

记者手记

麻风村,也是有爱村

2 月 18 日上午,记者刚到达大丰麻风残老康复村的时候,看见村子被宽阔的麦田包围着,村子里只有 8 个老人、一个做社会调查的南京大学研究生、一个护工,内心不由得有些酸楚。

后来,记者看到了他们住的房间和做饭的厨房,还有护工给他们烧水、做饭的土灶台,并和其中 6 位老人进行了深入交谈,感慨良多。

他们被外界认为是麻风康复人群,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善良、热情,比如邓金根爷爷在南大研究生第一天来时给他下面条吃,并告诉他 " 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 ";比如蔡玉礼爷爷看到记者采访到临近饭点,一直着急地催促记者吃饭,怕饿着。不过,他们相处久了,偶尔也会意见不合、会吵架、会有纠纷。

现在大丰区疾控中心和社会上各种公益组织对他们很关心,让他们衣食无忧。但他们依然需要心灵慰藉;需要社会的平等对待;需要亲人的陪伴。而这里的所说的亲人不仅仅是他们的亲戚,包括所有真心对待他们、理解他们,愿意同他们交流的人。

2 月 23 日晚,记者在电脑前写稿子的时候,老人的身影、麦田、墙上的有爱村 …… 这一幕幕场景犹如放电影似的划过脑海。麻风、有爱,这两个看似违和的词,如今却密不可分。有爱,寄托着大家对麻风村的美好希冀,对社会的良好愿景。

(顾浩 于玺 供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