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2-28
深晚荐书|从《在中国大地上》看三十年前中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热爱旅行文学的读者,大概没有人不知道保罗 · 索鲁。

保罗 · 索鲁是美国知名旅行作家、小说家。1963 年大学毕业后,到非洲马拉维、乌干达、新加坡等地任教。后定居美国,四处旅行。

保罗 · 索鲁第一次坐火车长途旅行是 1973 年,游历中东、印度、东南亚等地,历时四个月,并根据这段经历撰写了《火车大集市》,一举成名。

对中国,保罗 · 索鲁有颇深的感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曾有两次踏足中国大地,并根据这两趟经历写就了两本游记。

1980 年,保罗 · 索鲁到中国,他看到所有人穿着蓝套装,一切黯然萧条。1983 年,他出版了《船行中国》一书,记述自己乘船沿长江游中国的经历。

1986 年,保罗 · 索鲁再次背起行囊乘火车从欧洲出发,开启了中国之旅。他说,在春天出发,春天意味着新的开始,意味着将要看到新的人,新的风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他计划从伦敦通过八趟火车,取道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蒙古纵贯铁路,到达中国边境。结果表明,这是一趟离奇并充满意外的旅程。因为风景千变万化,作物成千百种,有时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一切变了样。他感觉像是在伦敦脚下一滑,跌下了很长的楼梯,这楼梯没有尽头,直到绕过半个地球。这一滑,他走过二十余个大小城市,目睹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巨变,感想良多之下,他决定写一本书来做一番解释。

于是有了这本《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该书于 1988 年出版,台湾版译名《骑乘铁公鸡——搭火车穿越中国》,黄山书社曾引进台版出版。现由后浪再版,再现三十年前旅行文学家眼中的中国,读来煞有意味。

在人们心目中,保罗 · 索鲁是出了名的 " 毒舌 " 作家,他不但善于讽刺,还会时不时地说几个笑话。旅途中他隐瞒身份,以介入者和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身边的人与事。同时他又是一个高明的写手,寥寥数笔,便能生动地勾勒周围的情景和现象。

关于火车上乘客的行为,他说:" 在这样长达一天的旅途中,他们几乎用垃圾塞满了整节车厢。每个人都忙着弄脏自己的空间,几小时之后,我对面坐着的人就在面前的小桌上堆满了垃圾:鸭骨头、鱼刺、花生壳、饼干包装袋、瓜子壳、茶杯、酒瓶、罐头盒、痰、残菜剩饭、桔子皮、虾壳,还有两块用过的尿片 "。" 看见一群衣冠楚楚的人离开刚被他们弄成一团糟的车厢,有种很奇怪的感觉 "。

虽写法上极尽刻薄挖苦之能事,但保罗 • 索鲁笔下对中国和中国人充满了好奇和友好,他认为这块土地上的人朴实坦率,聪明能干,发明了很多东西,值得尊敬。

用译者陈媛媛的话讲,保罗 · 索鲁熟谙中国的历史风物,几乎每到一处,相关掌故和文学作品都能信手拈来,比如到了内蒙古,他脑中闪过柯勒律治的诗歌;途经杭州,他要讲一讲马可 · 波罗;而到了戈壁滩,他又拿出女传教士盖群英的游记。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喜欢写人,喜欢观察他们的外表和神态,喜欢同他们交谈,窥探他们的思想。也正是这一次次看似随意的交谈,让他对中国社会和百姓有了精到的见解。

保罗 • 索鲁中国行的最后一程是西藏,他坦言旅行已融入他的生命之中。他即将踏上的不是归途,而是一条离别之路。在书的结尾,他抬头望山,双手合十,祷告般地许愿,请让我再回来。

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

保罗 • 索鲁是一位多产作家,出版过 40 多本书,大约每年一本,通常是写一部小说,再写一本游记。除了他的火车旅行文学久负盛名外,他还撰写了奈保尔的传记《维迪亚爵士的影子》,该书 2005 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如果你想知道保罗 • 索鲁的中国,那么,现在就找来看吧。

《在中国大地上》

[ 美 ] 保罗 · 索鲁 著

陈媛媛 译

九州出版社 2020 年 12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