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3-02
深晚报道|盐田沙头角街道为八旬老人追回28年前欠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一笔沉寂 28 年的陈年老账,在盐田区沙头角街道调解员的调解下得以 " 起死回生 "。日前,一位 86 岁的老人特意来到信访调解室,感谢街道帮忙追回欠款 1 万余元。

此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沙头角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步履蹒跚地徘徊着,嘴里还不停地嘟哝着什么。正在整理材料的调解员小杨看到后,急忙放下手头工作,挽着老人进了办公室。

一听小杨询问事由,老人的眼泪立马溢了出来,随即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发黄欠条递给她," 有个人欠我钱,我向他要了好几年,都没要到。"

经了解,这位老人姓李,86 岁,1993 年基于朋友之情和对年轻人奋斗的支持,借给当时年仅二十出头的廖某,此后两人一直都有联系,但老人多次提起欠款事宜,但廖某迟迟未还。欠款被拖欠时间长,老人深深怀疑廖某故意不还,无奈之下尝试向街道寻求帮助。

调解员小杨了解事情原委后致电廖某,廖某听后表示一头雾水,承认欠款一事,但已通过其他形式还清:多年来一直对老人嘘寒问暖,逢年过节的送礼品和过节费都是孝顺和感恩的行为,因此不存在债务纠纷,并拒绝前往调解室接受调解。看着老人执着的眼神,小杨感到老人虽年事已高,身体不便,但明理清晰,若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纠纷,其还会在漫漫维权路上继续走下去。

经过电话沟通和反复询问,调解员发现,双方争议不大,当事人对欠款金额均没有异议,欠条证据亦比较充分,症结主要在于双方观念上和沟通方式上的分歧。调解员根据案件焦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线情理分析,再次联系廖某,耐心细致的向对方讲解相关的法律规定,若再不归还欠款,老人会继续起诉,将会带来社会信用等不良记录的后果。最后经过调解员入情入理的劝解和法治教育,廖某意识到自己还款和感恩混为一谈的错误行为,并表示愿意归还欠款。

至此,从受理本起案件到双方沟通,仅仅用了两天的线上调解便将拖欠 28 年的欠款兑现完毕。

深圳晚报记者 彭彩萍 通讯员 杨诗梅 张凯欣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