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阿里亚 / 文 顾闻 / 摄)升级改造后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焕然一新,你打卡了吗?在该博物馆的 " 和政动物群 " 展区中,陈列着一件历经几千万年的大唇犀化石。与现代犀牛不同的是,它的头上无角,却有着粗壮的下颌和巨型下獠牙。犀牛算牛吗?" 有些动物叫牛不是牛,是牛却不叫牛。"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副馆长郭振宇说,犀牛、蜗牛和天牛等名字里带 " 牛 " 字的动物,其实不是 " 牛家族 " 成员。
△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化石轮廓清晰,巨大牙齿像铲子
走进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便像进入一座化石宝库,数量众多的精品化石不禁让人眼花缭乱。顺着一楼的古生物文创店往前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大沙坑。沙坑里一排形形色色的化石整齐排放,一眼望去,如同一个考古沙坑。
乳白色的骨头、头上不长角、下颌门齿巨大而且往外突出 …… 它就是大唇犀化石。在沙坑中其他大块头化石的衬托下,它几乎很难被一眼注意到。
△ 大唇犀化石
" 大唇犀是犀牛的祖先,生存在距今约 1370 万年前的中新世至 340 万年前的上新世。" 郭振宇介绍。据了解,大唇犀体型巨大、健壮,可重达 1 — 2.5 吨。这类犀牛除了头上无角之外,另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向前突出的下嘴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嘴唇,古生物学家给这类犀牛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大唇犀。
大唇犀是一群食草的动物,有着四条短短的大粗腿,胖胖的大肚子几乎垂到地面上。当时,大唇犀一度成为犀牛家族最繁盛的类群。在中国不仅广泛分布于西北地区,在青藏高原也曾发现过大唇犀的踪影。
△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副馆长郭震宇
" 遗憾的是到了距今约 430 万前,大唇犀开始衰落直至灭绝。" 郭振宇说,大唇犀的消化能力比较弱,和马一样只吃精饲料,最终被淘汰出局。随着大唇犀的消失,地球上再也没有了头上无角的犀牛。
牛是牛,羊是牛,羚羊也是牛
犀牛、蜗牛、天牛、海牛 …… 神奇的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以牛为名。" 有些动物叫牛不是牛,是牛却不叫牛。" 郭振宇笑称,由于这些动物头上的角像牛角,因此被笼统地归入 " 牛 "。
一说起牛和羊,很多人都觉得它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种动物,毕竟除了都吃草以外,它们看起来实在是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然而郭振宇表示,其实牛和羊是一家。也就是说,牛是牛,羊是牛,羚羊其实也是牛。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它们没有获得 " 牛 " 的名字。
△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我们常说的 " 牛 ",一般是指牛科。牛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除了那些非常 " 牛 " 的,还包括多种多样看起来很不 " 牛 " 的牛。虽然外观上差别很大,但它们确实是 " 亲戚 "。比如说它们都体质强壮,有适合奔跑的腿;为了储存食粮、躲避敌害,它们有四个胃;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头上都有一对角。与鹿类具有的实角不同,牛科动物的角上没有神经和血管,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长。
" 牛科动物推测起源于 2000 万年前的鹿科,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梅花鹿、驯鹿这一大类。" 郭振宇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大约 1500 万年前,牛科动物扩散到了中国和印度。1000 万年前,牛科迅速多样化产生了大量的新种。
我们平常最熟悉的是家牛,据 2018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 15 亿头家牛。" 家牛是人类从大约 1 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比如南方的水牛,推测最早驯化时间大概是 7000 年前。" 郭振宇表示, 随着人类对牛的需要和长时间培育,家牛产生了大量的品种,比如奶牛、肉牛等等。
打卡博物馆,寻找 " 牛 " 宝贝
你见过牛的化石吗?" 其实我国发现的牛化石非常丰富,比如主产我国北方的丽牛、发现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水牛、我国东北发现的原始牛等。" 郭振宇解释,牛头骨和牛角相对牙齿和其它骨头,较难保存完整。
原始牛化石出土于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是我国乃至亚洲第一具较为完整的原始牛化石骨架。原始牛长啥样?郭振宇说,原始牛是家牛的祖先,它从 1000 万年前一直生存到 17 世纪,灭绝原因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我国的原始牛化石主要发现于我国东北地区,原始牛的显著特征是它们的角粗壮,且角心向前方扭转。"
△ 天牛科化石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内也展示着不少与 " 牛 " 有关的化石。2013 年,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我国东北地区找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牛科化石,距今 1.2 亿年。化石上的天牛看起来比较凄凉,它的头和身体是分开的,似乎在爬的样子。科研人员分析,它可能是在爬行过程中突然死掉了。
此外,古生物博物馆的一楼还陈列着出土于山东山旺生物群的天牛科化石。现代快报记者看到该化石保存在玻璃盒内,呈长方形,一只小天牛被定格在正中央。
蜗牛属于无脊椎动物的腹足纲,郭振宇介绍,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里也有许多腹足类化石标本展示。" 比如产于西南地区的莫氏螺化石和产于新疆的马氏螺化石等,它们都距今约 4.85 亿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