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3-06
两会人物丨苏伯民:科学家与莫高窟的“化学反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3 月 5 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 " 代表通道 "。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面对记者的提问侃侃而谈:"77 年来,几代莫高窟人发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不断努力,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使石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也逐步恢复了昔日的光辉。"

新锐的科技,古老的文明。人们在这位身材清瘦、言语凝练的全国人大代表身上,看到两种元素碰撞生发的独特气质。

这是苏伯民在莫高窟的第 29 个年头。很难想象,这位言语之间满是对文化遗产关心热爱的全国人大代表,是一个学化学的 " 理工男 "。

苏伯民描述自己初到敦煌的工作," 画风 " 是这样的:" 实验室条件简陋,每天和和泥、调材料,感觉没啥技术含量。"

显然,文化瑰宝与科学家的 " 邂逅 ",起初并没有发生 " 化学反应 "。

" 英雄无用武之地 " 的彷徨,消散在敦煌研究院加深国际合作的时代。

上世纪 80 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开始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机构开展合作。尤其是 1997 年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开展的莫高窟第 85 窟保护研究,成为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的典范。

第 85 窟营建于晚唐时期。古代工匠的妙笔下,一千多年前耕作、狩猎、嫁娶等生活场景活灵活现。

然而,千年的风沙摧残,让这个美妙绝伦的洞窟几乎患上了所有种类的病害。最严重的是酥碱,一种能让壁画化为粉末的 " 绝症 "。一阵微风,就可能让一块千年壁画消失无踪。

研究发现,病害的 " 罪魁祸首 " 是岩体里的盐分。空气湿度变化,让盐分反复潮解、结晶,最终出现各种病害。

历时 7 年、尝试 80 余种配方 …… 苏伯民所在的敦煌研究院研究团队和外国专家一步步破解难题,终于找到既能脱盐又能保持壁画原貌的好方法。如今,第 85 窟的洞窟环境依然稳定。基于此次合作探索出的文物保护流程,还直接推动了行业标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出台。

合作让苏伯民接触到预防性保护等国际先进理念,也令他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科技在文物保护中大有可为。

2009 年,我国首个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成功研发。这个将信息采集、智能预探测、分析检测、现场提取等诸多功能单元集成搭载在车辆上的实验室,第一次将系统的科学研究体系 " 前移 " 到文物出土现场。

这个可移动的实验室灵感来自何处?担任课题负责人的苏伯民给了大家一个意想不到的回答——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

科技在文物保护中大有可为的意识,逐渐变成他的使命。

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苏伯民连续提出设立文物保护基础科学研究方向、将文物保护认定为独立学科、加大对文物数字化技术的创新研究等诸多建议。

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建立我国文物保护领域首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带着壁画和土遗址保护理念技术走向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 …… 在新一代敦煌儿女对标国际、静心钻研之下,莫高精神续写着新的篇章。

" 我们 100 来人的保护团队,光去年就承担了 3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在的课题都在啃文物保护的‘硬骨头’,致力研究文物劣化的深层机理。" 苏伯民说。

" 这山望着那山高将是人生的巨大损失。专心致志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是个人的幸运,也能推动国家的发展。" 如今的他,也已 " 择一事,终一生 "。

只不过,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苏伯民,肩上背负着更多的重任;他的眼中,还有更加宏伟的蓝图。

" 我呼吁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苏伯民说,技术仍然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瓶颈。在 " 一带一路 " 背景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更是重要课题。目前,文物保护领域还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希望能通过搭建平台,汇集更多优质的团队和科技资源,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支持。

所有的奋力奔跑,都为了圆一个时代的梦想:" 让文化自信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闪光。"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来源丨新华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