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收割用户的镰刀,已经挥起。
来源丨 APPSO(ID:appsolution)
作者丨朱海
前段时间去某商场吃饭,手机快没电了,于是我借了一个共享充电宝。
以前我在同一个地方也借过几次共享充电宝,所以借的时候习惯性没仔细看,归还的时候惊呆了,充电 2 个多小时一共收费 10 元,又一次涨价了。
充电 2 小时,收费 10 元钱
当时我用的是 iPhone 12 mini,电池容量为 2227mAh,从 2% 的电充到了 100%。也就是说,每 1% 电量(22mAh)约等于 0.1 元。粗略估算,如果充电功率不变,充一部 4500mAh 的手机,大约需要 20 元。
而一部 10000mAh 的小米移动电源,售价仅为 69 元。
最新消息显示,街电持续盈利,怪兽充电可能赴美上市,可想而知共享充电宝业务有多 " 香 ",随之而来的是用户的质疑:谁给了它们涨价的勇气?!
一涨再涨,还会再涨?
共享充电宝涨价不是头一次了,但最开始这个业务其实是免费的。
2015 年,共享充电宝逐渐出现在街头,为了打消用户疑虑,各品牌共享充电宝采取免费策略培养用户习惯。
这个时期,共享充电宝业务一直处于烧钱阶段,王思聪曾高调否定道:" 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陈欧公开喊话王思聪 来源:陈欧(微博)
王思聪没想到的是,到了 2018 年有人推算,单是街电一家的营收就超过 5 亿元。据统计,整个共享充电宝市场的用户规模当年突破了 1 亿人次。
此后,共享充电宝就进入了发展快车道,用户规模以每年 0.5-1 亿人次的规模上涨,有的调研报告甚至显示,2020 年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达 4 亿。
数据显示,2020 年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可能达到 4 亿以上 来源:艾媒咨询
与此同时,共享充电宝的费用从免费,涨到 0.5 元 / 小时,再到 1.5 元 / 小时,3 元 / 小时甚至更高,还引入了类似大数据算法的策略,越是业务热点区域,业务高峰期,费用越高。
2020 年底,春节期间再次涨价的共享充电宝引发了大规模抗议,不少人吐槽 " 共享充电宝占完市场就开始收割 "," 使用 1 个多小时收费 8 元 "、"10 分钟收费 3 元 " 等等。
30 分钟收费 3 元,共享充电宝涨价被央视关注 来源:央视财经频道
央视记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共享充电宝放置在人流密集的商场、景区,在借用高峰期,收费甚至达到 " 充电 2 小时,收费 30 块 " 的程度。
事情发酵后,有的共享充电宝品牌回应:"(这)是不同区域的门店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的收费标准,不是平台统一提价。"
言外之意,涨价符合市场规律,也不排除未来继续涨价的可能性。
涨价后的业务有多 " 香 "?
明知道用户不爽,还是要涨价,共享充电宝为什么 " 一条路走到黑 "?
因为赚钱,太赚钱了。
记者展示自己的共享充电宝订单费用,最高一次收费 16 元 来源:西安扑通(微博)
以街电为例,雪球网用户 "David 大玉米 " 分析:
2018 年的聚美优品的 New Business (新业务)共 8.8 亿人民币收入,上半年新业务收入是 3.65 亿,下半年的新业务就是纯街电,用全年新业务收入减上半年业务收入,得 5.14 亿元。
也就是说,2018 年下半年街电的收入已经是 5.14 亿元了,即便不增长,2019 年 10 亿元收入完全没问题。
那么怎么推算共享充电宝业务的利润呢?
街电的成本分成 3 块:代理商 / 商家分佣,折旧和拓展维护人员工资(若是代理商模式,拓展人员工资应该包含在代理商里)。
目前公开渠道能看到和代理商的分佣模式,分佣从 45% 到 65% 不等。折旧层面,充电宝加机器的折旧时间是 3-5 年,而 2018 年底充电宝加机器的固定资产净值是 6.9 亿人民币,因此大概每年是 1.38 亿 -2.3 亿。
不考虑增长,10 亿的收入,按最悲观的 65% 代理商分佣,2.3 亿一年的折旧,还剩下 1.2 亿,营业利润率是 12%。而如果取中值,按 55% 代理商分佣,1.725 亿折旧,还剩下 2.78 亿,营业利润率是 27.8%。
因此,不考虑过度扩张,扣除所得税,街电 2019 年应能有至少 1-2 亿的净利润,聚美占比 82%,归母 0.82 亿 -1.64 亿元。
能做出这么漂亮业绩的业务,市场上还真不多见。如果按最粗略最静态的方法估算,其它所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把共享充电宝每小时价格从 1.5 元涨到 2 元,都可以让净利润出现千万元级别的增长。
这还没算共享充电宝附加的广告业务等收入。据分析,按现行收费标准,有的共享充电宝放在大型商场里, 3 天左右即可回本,后期收费几乎都是纯收益。
为何有恃无恐?
大众抗议声不断,共享充电宝仍然 " 我行我素 ",大概率是摸准了这项业务的 " 刚需属性 "。
现在看来,共享充电宝并不属于高精尖业务,无非抓住了用户的两个痛点:
1. 手机续航焦虑
2. 人的惰性
我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智能手机,续航焦虑成了很多人挥之不去的 " 紧箍咒 ",手机没电的时候,只要能充上电,价格不再是问题。
来吧," 享受 " 被续航焦虑支配的高潮瞬间
绝大部分自购的充电宝都有一个头疼问题,使用者必须预判可能什么时候手机没电,提前给充电宝充电。
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次两次提前给充电宝充电还行,反复这样就失去耐性了。如果自带充电宝,还要背着充电宝和数据线,有些人也觉得麻烦。
另外,共享经济热度衰退,市场投资热情下降,融资成本上升,信用免押削弱现金流,部分共享充电宝品牌准备上市需要做出亮眼财报等因素,也是涨价的部分驱动因素。
有人觉得,共享充电宝一年也用不了几次," 就算从 1.5 元 / 小时涨到 15 元 / 小时,其实也花不了多少钱 ",但是从涨幅来看,即使从 1 元涨到 2 元,那么涨幅也高达 100%。
这种看上去不疼不痒的涨价,恰恰是把 " 温柔刀 "," 收割 " 起来更隐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