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3 日下午,由广东广播电视台团委、非常匠心活力直播志愿服务队主办的 " 非遗 + 体验 " 国家级非遗项目(广州榄雕)研学之旅志愿活动在晓港公园曾氏榄雕研学传承基地举办。来自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的 27 学生,与广州榄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昭鸿面对面,2 个半小时的体验,让小志愿者们 " 快乐动手,活力传承 " 广府榄雕技艺,感受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非遗大师亲自教授
非遗传承人曾昭鸿、曾宪鹏被业界誉为 " 榄雕父子兵 "。在曾氏榄雕研学传承基地,小小志愿者们不仅欣赏了传承人曾昭鸿近年来创作的《水乡风情》《镂空吊链花篮》,曾宪鹏的《中华乐韵》《传承》等精美榄雕作品,还得到了曾昭鸿老师的亲自传授,了解到广州榄雕历史及榄雕技艺、选材。在曾昭鸿老师手把手教学下,每个孩子都以 " 小蛮腰 " 为主题,创作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榄雕作品。此外,还品尝了极具传统味道又创新满满的榄角粽。
曾昭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核雕 ( 广州榄雕 ) 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创作的 " 榄雕四层龙船 " 成为独具特色的曾氏榄雕船舫,作品多次获奖,被授予 "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 称号。自 2020 年 12 月 24 日," 曾氏榄雕研学传承基地 " 启用后,便成为拥有千年历史的广州榄雕技艺传承、榄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小志愿者们收获满满
整整一下午,小志愿们开心快乐的 " 非遗 + 体验 " 活动他们收获了什么呢?
甘怡萱同学说,这次非遗文化体验让我感触良多,原来一颗小小的乌榄要经历 80 年以上的风吹雨打才能成为原料啊!我也明白了榄雕的来源、历史以及材料乌榄的选择范围,最后吃的西米露红豆沙粽也很好吃。为非遗文化榄雕点个赞!
叶炯铭同学:广州榄雕技艺是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曾在课本或多媒体看到的榄雕作品,现在却能在广州榄雕省级传承基地里,亲自体验雕刻的技艺。感谢老师们详实地介绍广州榄雕的发展历史,同时还教授了我们榄雕的基本技巧,让我们体验榄雕技艺传承的珍贵及雕刻的乐趣。
同学们的感概颇深,家长也有话要说!梁睿祈同学的爸爸说,一颗乌榄打开后,榄核要放置 5 年后再进行雕刻,才成为现在一件件的艺术品!相信我们的文化艺术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打磨后,会越发光彩照人!
直播助力非遗传播
据悉,这次志愿活动是由非常匠心活力直播志愿服务队策划发起,与广东广播电视台团委联合主办,曾氏榄雕研学传承基地和海螺号声音公益志愿服务队协办的。活动还得到了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和广州市海珠区非遗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为志愿活动的同学们送出非遗知识册和传承日记。
非遗的保护与发展,不能仅靠政府与传承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走进当下生活。广州还通过新媒体对非遗进行体验式传播,注重非遗的当代转化。这源自于 2020 年 6 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举办的非遗直播活动,让作为 2020 非遗推荐官的金玲在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期间直播了 9 场活动,点击量超过 175 万次。" 非常匠心活力直播志愿服务队 " 也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东广播电视台团委的支持和帮助。2020 年 7 月 4 日,该志愿服务队开始第一次直播活动,受到了家长和学生们的关注和欢迎,金玲希望让非遗通过直播这种新形式更快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
非常匠心活力直播志愿服务队创办人、广东省最美志愿者金玲告诉记者, 非遗只有 " 活 " 起来,才能真正传下去。据悉,这次志愿活动的直播在线点击同时最高峰人数达到 4 万 +,结束直播累计超过 18 万人次围观。她说,自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热捧,不到一年的时间,已先后举办和组织了各种各样非遗主题志愿活动已近 30 场次,直播围观人数呈现出越来越好的数据。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通讯员 伍嘉瑶 梁伟明 梁荣辉 朱联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