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3-17
革命广东|农讲所:打造“农运大王”,从此星火燎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钟涌 / 摄

初春二月 , 红棉正红。

农讲所内有木棉二株雄峙 , 广州市原市长朱光题诗《观农民讲习所旧址》: 宏开讲舍古无伦 , 崛起农民第一功。合抱英雄树双峙 , 年年花发照天红。

第五届农讲所学员谢铁民牺牲前 , 血衣里有留给弟弟妹妹的一首小诗 :" 春风拂拂地吹来 , 桃花夭夭开放了 , 革命总会成功 , 自由、平等、幸福――理想的社会不就在这里 !"

谢铁民牺牲时年仅 23 岁。农讲所的展墙上 , 这样让人肃然起敬的故事还有许多。这些烈士牺牲时大多只有二三十岁 , 正值人生最美的年华 , 他们值得被永远铭记。

【探幽记】

毛所长的办公室兼卧室很简陋

农讲所的全称是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 它坐落在广州市中山四路 42 号 , 原址为明代建造的番禺学宫 , 又称孔庙。番禺学宫始建于 1370 年。这座宏伟的古建筑从南到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崇圣殿和两侧东西廊庑等组成。

当年这里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学宫大成门左右两侧分别用杉木板隔成教务部、值星室、庶务部 , 东耳房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兼卧室 , 西耳房是图书室 , 大成殿是课堂 , 崇圣殿正间为膳堂 , 东面为军事训练部 , 前院两庑和后院两廊均是学员宿舍。

1953 年 , 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基础上 , 农讲所落成 , 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曾任教员的周恩来总理亲自为纪念馆题名。

第六届学员来自全国影响最大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 为培养农民运动干部 , 以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 , 在共产党人的倡议和主持下 , 以国民党的名义在广州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1924 年 7 月至 1926 年 9 月 , 先后办了六届 , 培育了 800 多名农民运动干部。第一、二届所址在越秀南路惠州会馆。第三、四、五届所址在东皋大道 1 号。

第六届所址在番禺学宫 , 毛泽东任所长 , 时间从 1926 年 5 月 3 日起至 9 月 11 日止 , 历时四月有余 , 是六届农讲所中最长的一届 , 且因为这一届面向全国招生 , 学员来自全国 20 个省共 327 名 , 毕业 318 名 , 是规模最大、社会影响最大的一届。

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 20 门课程。毛泽东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等三门课程 , 并编辑了《农民问题丛刊》。农讲所教员有萧楚女、彭湃、周恩来、阮啸仙、恽代英、赵自选等。农讲所还聘请了社会知名人士郭沫若、何香凝等来所作专题演讲。

【滥觞史】

循循善诱地培养 " 农运大王 "

农讲所办学宗旨是 " 为养成农民运动之指导人才 "" 养成冲锋陷阵之战斗员 ", 使其成为 " 农民运动之推进机 "。一句话 : 培养农民运动大王。

解放后 , 农讲所学员马致远撰写回忆录时说 , 所长毛泽东非常关心学员。一次 , 他患痢疾 , 毛所长发现后立即安排入院治疗。毛泽东还注重启发式教学。有一次毛泽东问他 :" 你的名字 ( 马价人 ) 为什么要这么多的人字呢 ?" 当时他一下子愣住了 , 就用 " 人多势众 " 四字回答。毛所长说 :" 人多势众谈对了 , 你们三百多个同学 , 每人如能领导三五万农民兄弟 , 农民运动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后来第六届农讲所学员毕业后 , 果然如毛泽东希望的那样 , 回到各地农村 , 组织发动农民 , 掀起了全国各地农民运动的高潮。

农讲所注重 " 三实 ": 实操、实用、实效

当时毛泽东给农讲所制定了招生条件 : 一、" 决心于农民运动 , 并无他项异想 "" 不事奢华而态度诚恳者 "; 二、十八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 " 身体强壮能忍苦耐劳者 "; 三、" 无家庭生活重大之牵累者 "; 四、中学程度 " 文字通顺能演说者 "; 五、" 不收田主及绅士的子弟 "。

这样就保证了学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 , 当年参加农讲所学习的主要是来自全国的贫苦农民子弟 , 也有一部分工人、小学教员和青年学生等。

怎样教 ? 农讲所坚持执行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政治训练与军事教育并重 " 的方针。教学内容主要是研究中国农民问题和学习革命理论 , 并用于实践中。

农讲所还把全体学员按地区组成 13 个 " 农民问题研究会 ", 在各省研究会内引导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毕业的学员在返回各省之前 , 遵照毛泽东指示 , 拟定出一份自己的工作方案 , 根据方案要求和所学知识 , 学员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从事农民运动 , 成为农运的骨干力量。

可见 , 农讲所注重实操、实用、实效的教育 , 是教、练、秀三合一的教育 , 是中国农民运动高质量发展的孵化器、加油站、大赛场。

【大功铭】

彭湃率先让中国农运澎湃起来

在农讲所的教师队伍中 , 广东海丰人彭湃 ( 1896 — 1929 ) 撰写的《海丰农民运动》成为农民运动者的必读书。彭湃于 1918 年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 , 回国后致力于开展农民运动 ,1924 年 4 月赴广州领导农民运动 , 创办农讲所 , 是第一届、第五届农讲所主任和农讲所骨干教员。学习期间 , 彭湃带学员到广州市郊实习 , 向学生传授海陆丰农民运动的经验。

在中国共产党党内 , 彭湃是最早把注意力转向农村和农民的领导人。为点燃农友参加革命的热情 , 彭湃率先烧掉分给自己的田契 , 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农民革命的熊熊烈火 , 从海丰燃起。他领导创建的广东农民运动 , 是大革命时期全国农民运动的先声。1923 年元旦 , 中共中央领导人瞿秋白说 :" 彭湃同志是中国农民运动第一个战士。"

1926 年 , 毛泽东称赞彭湃为 " 农民运动大王 "。

萧楚女是引领青年的 " 蜡烛 "

农讲所里 , 萧楚女为教务主任 , 负责教务部工作。毛泽东后来称赞萧楚女说 :" 我是很喜欢他的 , 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书 , 主要靠他。"

1927 年 4 月 22 日 , 萧楚女被国民党杀害于南京石头城监狱内。

1927 年 6 月 25 日的《中国青年》评价萧楚女 :" 他是青年群众的明星 , 他是刻苦忠实的革命家 ! 自从少年以至于死 , 他一直以革命为生命。他的死 , 是革命青年失去了良师 , 他的死 , 是革命队伍丧亡了勇敢的战士 ; 他的死 , 在每个革命者的心上剜上伤痕 !"

"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 , 从顶燃到底 , 一直都是光明的。" 这句话是萧楚女的名言 , 也是他的人生写照。萧楚女的蜡烛精神光明不灭 , 鼓舞后人。

【长物志】

近 1/4 学员献出年轻的生命

为寻求革命真理 , 第五届农讲所学员谭作舟只身负笈广州。从农讲所毕业后 , 他在家乡阳江建立了当地最早的农会。1927 年 , 谭作舟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 , 次年英勇就义 , 年仅 26 岁。

农讲所第二展厅里 , 陈列着谭作舟狱中写给五弟的家书。斑斑笔迹里 , 记者依然读到这位年轻革命者的心声。" 死有轻于鸿毛 , 有重于泰山。余今日之死 , 适足为异世之光。望你继吾志愿 , 余死无憾矣 !" 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溢于言表。

农讲所学员的身影一直活跃在中国革命的舞台上。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中 , 近 1/4 学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韦拔群、黄学增、毛泽民、韩永禄等 200 多个不朽的名字 , 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伟业的丰碑上。

【经世策】

红色品牌传颂厚重底蕴 , 圈粉无数

近年来 , "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 红色文化讲堂 " 等特色鲜明的红色教育文化活动为农讲所 " 圈 " 来越来越多 " 粉丝 ", 农讲所每年接待游客达 60 万人次。

瞻仰一次旧址、参观一次展览、观看一场专题片、重读一段党章、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参加一场宣讲学习 …… 广州农讲所纪念馆的红色活动多种多样 , 各级党组织还可以根据农讲所提供的专家库 " 点单 " 授课。

" 农讲所奇妙夜 " 等活动深得众多家庭的青睐 , 开办夜间研学课程以来 , 场场报名火爆。

去年 , 农讲所还与广州一汽巴士有限公司联合推出 " 红色公交 " 文化品牌线路 , 将中共三大会址、烈士陵园、农讲所、广州解放纪念碑等红色地标串珠成线 , 农讲所派出优秀讲解员随车出发 , 带乘客领略羊城厚重的红色底蕴 , 备受游客热捧。

■统筹 : 冯树盛 ■策划 : 张英姿 陈琦钿 ■撰稿 : 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