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红楼的修缮效果是沙面最具价值的 A 类文物楼中的 "NO.1"。
与东山一样 , 广州国宝级城市名片 , 因遍布 150 余座西式风格建筑 , 有 " 露天建筑博物馆 " 美誉的沙面每天都有慕名前来打卡的市民和游客 , 可扫兴的是沙面建筑目前多作办公场所或空置 , 不对外开放参观。
" 现在广州最需要开放的就是沙面。" 从 2012 年开始带团导赏广州历史文化的叶嘉良强调 , 而和简园达成导赏团合作后 , 他似乎看到了希望 :" 作为办公场所的简园可以开放 , 是不是证明其他作办公的文物也可以做到 ?"
不仅是沙面 , 广州还有很多文物古迹用于办公 , 它们能否都效仿简园 , 向市民开放 ? 从而提升市民的建筑遗产保护意识与知识 , 增强文化认同感 ?
■策划统筹 : 何 姗 ■采写 : 新快报记者 方汝敏 何 姗 ■摄影 : 何 姗
政策鼓励文物、历史建筑办公场所开放
近年来 , 从国家到广东省、广州市都发文促进文物、历史建筑合理利用与开放。
根据国家文物局印发的《文物建筑开放导则》 ( 下称 :《开放导则》 ) 第三条 , 文物建筑应采取不同形式对公众开放 , 现状尚不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建筑应创造条件对公众开放 , 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文物建筑对公众开放。开放可采取全面开放或在有限的时段、有限的空间开放。
根据《开放导则》和《广州市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 文物和历史建筑可用作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 ; 还可作餐饮、民宿、客栈、传统工艺作坊、老字号经营等经营场所 ; 而用作办公场所的 , 可以划定开放区域 , 明确开放时段 , 并采取信息板、多媒体、建筑实物展示等方式开放。
在政策指引下 , 广州一批文物、历史建筑被活化成网红消费场所 , 向市民开放。一些原来作为办公场所的文物古迹变身为博物馆 , 免费向市民开放。如沿江西路的粤海关博物馆 , 荔湾区康王南路 289 号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锦纶会馆被打造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香云纱展览馆。
然而由办公转为博物馆、展览馆的文物古迹只占极少数 , 广州仍有很多文物古迹用作办公场所 , 不向市民开放。
海关红楼等沙面 18 处作办公的文物谢绝参观
" 我很想进去看沙面建筑的结构、设计 , 看看和中式建筑有什么区别 , 但很多都不对外开放。" 经常来沙面晨运的伍姨说。
在广州众多未开放的文物古迹中 , 开放呼声最高的非沙面莫属。身为历史文化街区 , 曾是英法租界的沙面岛有 49 处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也是广州集聚最多国保文物单位的地方。
据媒体报道 ,2020 年 9 月 4 日 , 中国共产党广州市荔湾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中提到 , 荔湾区将推动沙面—西堤申报国家 3A 级景区。
根据《开放导则》第十四条 , 景区景点中的文物建筑 , 应尽最大限度向公众全面开放 , 可根据文物建筑特点和开放需要 , 采取日游和夜间游览等分时段开放方式 , 提升游客观光体验。
早在 2010 年 , 在沙面整饰修复工程后 ,《新快报》就呼吁沙面建筑开放给市民参观。 ( 详见《新快报》2010 年 12 月 8 日《沙面整饰之后做什么 ?》、2010 年 12 月 9 日《望沙面建筑开放让市民参观》 )
可时隔 10 年 , 根据新快报记者调查和《沙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 沙面 49 处文物建筑中 , 对外开放及部分开放的建筑仅有 15 处。
其中 6 处作展馆、教堂、文化站、游泳馆等公益用途 , 另有 9 处建筑整栋或部分作餐饮、宾馆等商业用途。
而沙面用作办公的文物建筑有 18 处 , 均大门紧闭 , 许多外廊还被封闭作室内空间使用 , 市民均不得入内。
据新快报记者调查 , 目前未开放的办公类文物建筑中 , 沙面大街 2、4、6 号的海关红楼是最多游客希望入内参观的。
" 海关红楼的维修效果是目前沙面最具价值的 A 类文物楼中的‘ NO.1 ’ !" 曾在广州市文物部门工作的刘春华称 , 原状维修的海关红楼内保留了大量百叶门窗、壁炉、铸铁天花等极具欧洲风格的配件 , 不需放展品 , 就是一座 " 现成的博物馆 "。
但新快报记者却在海关红楼看到两块告示牌 , 分别写着 " 文物维护 , 谢绝参观 " 和 " 请勿上阶梯拍照 , 谢谢 ", 告示牌前还拉了隔离带。
新快报记者采访广州海关能否对公众开放时 , 相关工作人员婉拒了采访。
新快报记者还尝试进入美晨集团所在的文物沙面南街 48 号 , 原太古洋行旧址 , 和莫伯治建筑师事务所所在的文物沙面南街 24 号 , 原汇丰银行宿舍旧址 , 均遭到拒绝。
" 不能拍 , 不能拍 !" 新快报记者站在位于沙面南街 44、46 号的文物建筑 ( 曾是英国领事馆东、西楼旧址 ) 的大门外拍里面的建筑时 , 竟遭到了保安的严令阻止。可保安强调 :" 这是政府办公场所 , 不是公园 , 不是公共场所 , 不对外的。"
根据《开放导则》第十四条 , 具备开放条件的办公、居住或存在私密性空间的文物建筑 , 可采取有限开放方式 , 明确开放区域和时间。
市民期望 : 有机构办公的文物建筑分区域开放
当文物古迹敞开大门 , 大家可以入内探寻什么 ?
走进粤海关博物馆 , 正前方的电梯是必打卡点 , 曾经这里安装的是广州最早的电梯 , 如今电梯前的铁闸门 ,4 楼的顶端滑轮是原物。
序幕厅里 , 你可以摸一摸马赛克地面原物 , 历经百年的它依旧完好光滑。房间百叶窗状的腰门也暗藏玄机 , 轻轻一推 , 便可一百八十度开合 , 这归功于门上的原装弹簧。
" 身为广州人 , 七十余年也是第一次步入海关大楼 , 实属难得。以往连大门皆不得入 , 现在真好。" 市民陈先生在粤海关博物馆的留言本写道。
而叶嘉良则建议制定开放条例 , 办公用的文物建筑划分出办公区与开放区 , 让市民可以在规定的日子里按规定路线参观。
他也期望内有文物古迹的学校和幼儿园能开放参观 , 如有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培正中学早期建筑群的培正中学 , 有越秀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培道中学文物建筑群的广州市第七中学 ," 没人上学时 , 我们可不可以不进教室 , 在外面看看外观。"
刚刚公布的《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也鼓励培正中学、广州市第七中学等历史名校对外开放 , 构建百年名校历史体验路径。
他还希望历史悠久的高校、医院开放校史馆、院史馆。
在他看来 , 许多市民对广州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有很强的求知需求 ," 有人连续参加很多次导赏 , 甚至跟着走了几年。"
他认为 , 通过参加导赏活动 , 市民能积累历史文化和建筑知识 , 提高鉴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 增加对广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他们不再是打卡这么简单 , 发现导赏去过的街区有房子在搞装修时 , 会发上群问这样搞行不行。"
为何广州作为办公场所的文物古迹基本不开放 ?
一位文物管理官员认为 : 现在广州的很多文物保护单位连修缮都不积极 , 甚至认为文物保护不是他们的责任 , 更别提向公众开放 ; 另一方面 , 不少单位受传统观念束缚 , 认为政府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公共设施不应对外开放 , 也不愿意共享 , 甚至连前几年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开放厕所、体育运动场所等都很难执行 , 更何况开放参观 ?
他山之石
学香港开放政府的文物 , 组织导赏团
与广州不同 , 在香港 , 根据古物古迹办事处 ( 下称 : 办事处 ) 官网公开的信息 , 大部分属政府拥有或管理的法定古迹、历史建筑都开放给公众参观。
用作政府部门办公的场所也对外开放 , 像现为办事处办公地的法定古迹前九龙英童学校 , 每天 9 点至 18 点都对外开放 ; 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官邸 , 以及政府接待显要和举行重要公务及社交活动的香港礼宾府 , 每年都举行开放日 , 让巿民参观花园和官邸部分地方。
此外 , 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也规定 , 接受香港政府修缮资助后 , 这些场所要向市民开放。
除了开放 , 负责历史文物保护及教育工作的办事处还定期组织免费的古迹导赏团。市民游客只要登录官网 , 就可一网打尽各处文物古迹的介绍和开放时间 , 各导赏团的时间和参加方式。
办事处开放古迹目的是让香港市民更容易接触本地的文化遗产 , 从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了解、欣赏、尊重和责任感 , 培养归属感和认同感 , 巩固香港的独特文化。
曾负责沙面文物建筑修复的汤国华教授呼吁 :" 我们应该定一个文物建筑开放日 , 对已经修好的文物建筑 , 每月一天允许市民进入参观 , 学习香港设导赏员。"
" 沙面的文物建筑 , 至少首层应开放让市民游客参观。" 他强调道。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