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1-03-22
隐藏半个世纪的秘密:85岁太仓老人曾三进核爆区域取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何洁 柴军虎 / 文 苏蕊 / 摄)" 国家让做的事,在我这从来没有一个‘不’字。" 3 月 16 日,在苏州太仓市弇山小学报告厅里,85 岁的老人陆庆权分享着自己三次冲入核爆区域取样的那段辉煌往事,寂静的台下时不时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陆庆权在弇山小学报告厅里分享

数十里外目睹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多次进入原子弹爆心取样、两次荣获三等功 …… 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到老伴去世陆庆权都没有告诉她。直到 2019 年社区工作人员登记退伍老兵信息时,才让他保守了半个世纪的秘密得以公开。

△ 85 岁的陆庆权

妻子只知他在部队,不知道具体工作

1961 年,在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学习了五年化学工程学的陆庆权,被分配到北京总参谋部某部工作。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陆庆权与核试验结缘,开始从事与核试验相关的防化研究。

△刚到总参谋部某部报到时的陆庆权

核试验相关研究工作是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要把看到的一切烂在肚子里。" 陆庆权说,当时他们工作的地方流传着一句话," 行天机不可泄露之事,做隐姓埋名之人。"

△三等功证书

1962 年,陆庆权因在设备创新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记三等功。1963 年,经亲戚介绍与妻子结婚," 妻子是上海赴宁夏的知青,是当地妇幼保健医院妇产科的一名医生。"

△陆庆权和妻子

陆庆权说,妻子只知道他在部队,不知道具体工作," 妻子是知识分子,对于我做什么工作她不会多问,我也不会主动说起。"

执行秘密任务,和妻子同城却不能相见

1964 年 8 月的一天,陆庆权接到单位通知,由他率一支 4 人小队前往罗布泊执行一项秘密任务," 接受任务的时候就被命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烂在肚子里,带进坟墓里’。" 陆庆权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们从北京坐了四天四夜的绿皮火车后,抵达了吐鲁番。随后,头昏脑涨的他又坐了两天的汽车,才到达了罗布泊戈壁滩的某处核研究临时基地。

在前往吐鲁番期间,陆庆权他们在银川火车站进行休息吃饭,妻子就在银川," 因为工作高度保密,不能去看望妻子。" 陆庆权说,他和妻子除了一年一次探亲假见一面外,一年到头几乎再见不到。

经过两个月的前期准备和实验后,1964 年 10 月 16 日,陆庆权和队友们在距离爆心数十公里的地方,亲眼见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看着火球慢慢升起,然后再扩散,激动地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陆庆权回忆说,随后的一周时间里,他和队友们驻扎在核爆炸的外围,收集并研究飞行员带回的放射性落灰样本。

△陆庆权军装照

国家让做的事,从不说一个 " 不 " 字

1965 年和 1966 年,陆庆权又先后两次来到罗布泊。和第一次不同,原子弹爆炸后,需要他第一时间进入爆炸区域快速取样。这意味着,蘑菇云刚刚消散,陆庆权与队友们就要穿好防化服、戴好防化面罩,进入辐射强度最大、最危险的爆心。

陆庆权坦言,他们天天跟核试验打交道,深知辐射的危害,他不是不尊重生命,不热爱生活,因为采集取样非常重要,他们必须去做。陆庆权开玩笑地对记者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当时我已经有儿子了,有后代了,顾虑就更少了。"

陆庆权在做研究时,胸前会挂着一个放射笔,如果辐射超一定的量,放射笔就会发生哔哔哔的声音,响个不停,提醒远离。陆庆权说,进入原子弹爆心取样肯定会超标,后两次进入时他们干脆决定不挂放射笔了," 反正不管怎么样都要去取样,不挂就听不见这个声音,就自己不会吓自己了。"

陆庆权他们是从原子弹爆心逐步向外围行进取样。" 为了保证安全,在整个取样行动中,防化服不遇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不能打开。" 陆庆权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让他记忆最深的是进入原子弹爆炸的相关区域之后的 24 小时内,他们需要不眠不休、不吃不喝地工作。

取样结束回到基地后,陆庆权和队友们还需要日以继夜地开展相关实验工作。" 每次参与行动后,白细胞计数都会减少至常人的三分之一。" 陆庆权说,当时他也不会想那么多,他还有一个感恩思想,是国家培养了他," 我应该要对国家报恩,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还给国家,国家让做的事,在我这从来没有一个‘不’字,从来没有二话可讲。"

△在国防建设任务中获记三等功

1966 年 5 月 19 日,因为在核试验中的突出表现,某部政治部向陆庆权颁发了奖状。奖状上写着:" 陆庆权同志在执行国防建设任务中,积极努力,艰苦奋斗,英勇顽强,荣立三等功 "。

回到地方后坚信可以凭技术吃饭,创造一个又一个 " 第一 "

1969 年,陆庆权转业和妻子回到了太仓老家,组织上嘱托他回到地方以后,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要为祖国保守秘密。转业前,部队给了陆庆权一枚蘑菇云形状的纪念章,这枚纪念章也成了陆庆权最珍贵的宝贝。

△蘑菇云的纪念章

转业后,陆庆权被分配到了太仓布厂,陆庆权说自己学了近 10 年的化学,坚信可以凭技术吃饭。在太仓布厂,他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建立了化验室,研制出了漂染所需颜料的配方。后来,陆庆权又研制出了干燥剂,解决了布厂布料干燥难的问题。

△中年时期的陆庆权

没过多久,陆庆权来到了太仓化工建材厂工作,他依然用自己的知识和闯劲创造一个又一个 " 第一 "。陆庆权用两年时间,突破技术瓶颈,运用新型复合矿化剂煅烧水泥熟料,生产出可用于桥梁建设的 500 号、600 号早强型水泥,一时震动业界," 当时得到不少业界人士的赞美和认可。"

△陆庆权在太仓化工建材厂

一次偶然信息登记,揭开了这段秘密

1997 年,陆庆权正式从太仓化工建材厂退休。退休后的他并没有闲着,而去了上海的一家冶金辅料厂工作,从事与化学有关的研究,2006 年才真正开启了他的老年生活。

△陆庆权和妻子

这么多年,陆庆权始终守口如瓶,从未和家人、朋友提起当年的经历。2016 年,他的妻子离世前,陆庆权都没有告诉她自己参加过核试验的这段经历。

直到 2019 年一天,社区工作人员在登记退伍老兵信息时,偶然间发现陆庆权的三等功奖状,才揭开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这些事情组织上已经给了我证书,没必要拿出来显摆,也不允许显摆。" 陆庆权说,要不是看到报纸、电视上播原子弹相关的新闻,他是绝对不会讲出来的。

△ 85 岁的陆庆权

陆庆权回顾了他在罗布泊的往事,但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信息时,都绝口不提。"50 多年前罗布泊的日日夜夜,一直在我的记忆里,到今天还是很清晰,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坚守着‘不该说的坚决不说’的嘱托,有很多内容到目前依然是选择不讲。" 陆庆权说,虽然工作很辛苦,为国家做了特殊贡献,但他心里很高兴," 我理解不让给别人讲,因为我们做的工作重要。"

在陆庆权的家门口,现代快报看到,门上挂着 " 光荣之家 " 的荣誉牌。80 多平方米的屋里干净整洁,客厅的一侧摆放着 " 苏州时代新人 "" 太仓好人 "" 优秀基层共产党员 " 等荣誉证书。2020 年 2 月 4 日,陆庆权主动到社区捐款 1 万元助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陆庆权说,平时他会在家里跳跳广场舞、养养鱼、种些花花草草,还会给学生、社区工作人员讲一讲过去的那段故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