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3-23
甘肃兰州谋划“黄河大文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黄河两岸,垂柳拂堤,山花烂漫。3 月的金城兰州,这个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中国省会城市,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正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刻。

从 2019 年 8 月到 2020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4 次考察黄河,倾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调 " 音 " 定 " 调 "。

习近平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这对兰州市乃至甘肃来说,机遇空前,责任重大。实施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兰州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打造 " 精致兰州 "、开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兰州正在坚持以项目引进和建设为总抓手,在做好长远谋划的同时,推动生态修复、文化复兴、产业转型三篇文章一起做。

兰州市长张伟文表示,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在黄河上游率先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新路子,努力打造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从源头推进黄河治理

近年来,为守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生命线,兰州市委、市政府加强黄河兰州段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巩固扩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加快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市政府编制完成黄河(兰州段)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深入推进黄河(兰州段)生态综合治理,构建黄河之滨 " 河畅、岸绿、水清、景美 " 的景观体系,为黄河下游城市提供净水。

兰州市把水污染防治、城市内涝防治、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及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从源头上进行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改造、城区内涝防治、城区 4 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扩建,从源头上改善水环境质量,同时着力推进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排水能力。

数据显示,自水利部开展河湖 " 清四乱 " 专项行动以来,兰州累计完成河洪道治理 649 余公里,清理河道垃圾 95 万余吨,打捞水面漂浮物 0.73 万立方米,拆除涉河违法建设 3 万余平方米。

治河要因地制宜。由于地处河谷盆地," 两山夹一河 ", 兰州是全国 54 个重要防洪城市之一。兰州市黄河河道管理站站长郭德军表示,黄河兰州段全长 150.7 公里,目前已累计新建堤防 13.79 公里,新建护坡及护岸 21.1 公里,防洪标准提高到 6500 立方米 / 秒。2019 年,黄河兰州段流量达到 3730 立方米 / 秒,在长达 23 天高水位高风险的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

在加快生态修复方面,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副指挥任智斌表示,人们曾用 "8 棵树 " 来形容兰州市的 " 荒山秃岭 ",现在,兰州的南北两山绿化工程面积达到 62 万亩,成活各类树木 1.6 亿株,书写了 " 敢叫荒山变青山 " 的绿色奇迹。

通过区域生态修复与绿色资源保护,黄河兰州段变得更 " 清 "、更 " 绿 "、更 " 美 ",初步建成沿黄生态走廊和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底,兰州市森林面积达到 287.39 万亩,森林覆盖率 15.5%,森林蓄积量 439.3 万立方米。粗略统计,年度支持黄河兰州段减少泥沙输入量 260 万吨。

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常千宗表示,近年来,黄河兰州段干、支流主要水质考核断面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考核达标率达到 100%;6 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三类及以上水质;全市土壤环境总体保持在安全水平。

" 十三五 " 时期,兰州践行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理念,着力抓环保、治污染,今年是 " 十四五 " 开局之年,兰州将继续探索黄河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如今,兰州正在推进城市公园、城郊绿岛和生态廊道建设,继续实施黄河兰州段核心段面山等区域绿化美化,保护和修复黄河水域岸线,提升黄河兰州段干支流防洪能力,着力建设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示范区。

黄河清、文化兴

不仅要 " 黄河清 ",兰州还要实现 " 文化兴 "。

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围绕 " 做好黄河文章、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 " 的发展思路,将黄河兰州段打造成集生态绿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于一体的精品工程,真正实现水润金城、水秀金城、水富金城的美好愿景。兰州市《做好黄河文章建设现代化都会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也指出,着力保护黄河、治理黄河,力争将黄河兰州段建设成生态优良、产业集聚、文化繁荣的高品质大景区,打造成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引擎和龙头。

张伟文表示,要精心谋划打造,高品质建设运营,努力把黄河风情线建设成集人文之美、自然之美、现代之美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和展示黄河文化的标志性工程。

如今,从百年中山桥到新打造的兰州老街,再到黄河岸边拔地而起的黄河楼,随着承载能力的不断提升,兰州 " 一河两山 " 生态、文化、休闲、康养等相关产业正在初步形成,融山水自然、人文胜迹于一体," 百里黄河风情线 " 成为代表兰州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

总投资 3.99 亿元的黄河楼项目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马滩片区,登上 16 楼观景台,从安宁到七里河,黄河风情线美景尽收眼底;白塔山 4A 级景区申报工作和 5A 级景区打造工程已经启动,将填补黄河风情线大景区没有国家 5A 级景区的空白;兰州奥体中心预计 2022 年 1 月交付使用。

此外,兰州对核心区 8 公里夜景进行改造提升;建成 20 公里沿河健身步道;投资 1150 万元在黄河风情线重点景点景观区域打造 10 处特色鲜明、自成小景的文旅驿站。特色旅游景观项目,黄河之滨音乐节、啤酒节等文旅项目,也在激活兰州夜经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通过景区规划编制、景观改造提升、景区项目运营、文化建设及立法保护等工作,兰州正在谋划做好黄河大文章。一点一景观,一处一主题,一段一特色。从 " 十里黄河风情线 " 到 " 四十里黄河风情线 ",再到如今的 " 百里黄河风情线 ",这条依托河流而产生的城市景观带在不断延伸、扩大。

2020 年,在中国文旅和网红经济融合发展峰会上," 新时代 · 中国最美夜游景观旅游城市 " 和 " 新时代 · 中国最具文旅投资价值城市 " 两项大奖花落兰州。同年,在米尔肯研究院公布的《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中,兰州市成为 2020 年中国最佳表现城市。

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大兰州呼之欲出

近年来,兰州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优化以主城四区为核心,兰州新区和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两翼,红古、永登、皋兰为支点的 " 一心两翼多点 " 城市发展布局。

作为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 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6.7%,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国家级新区前列。

自成立以来,兰州新区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已累计引进产业项目 760 多个、总投资 3700 多亿元,十大生态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坚持创新开放双轮驱动,建成各类创新平台 118 个,引进研发人员 4680 名,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 31.4%,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增至 3.6%,企业申请各类专利近千项;获批建成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港、铁路口岸 3 个开放平台和粮食、肉类、跨境电商等 8 个指定监管场地,开通 12 条国际货运航线,实现国际货运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营。

据介绍," 十四五 " 时期,兰州新区将加速产业集聚、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城市能级、优化生态环境。同时,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 16% 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 18% 以上、常住人口超过百万。

继兰州新区之后,榆中生态创新城成为甘肃新的聚焦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根据规划,至 2025 年,榆中生态创新城生产总值将超过 300 亿,常住人口 34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37 平方公里,新增就业岗位 10 万左右,科创产业占比超过 50%,创新能力在全国创新型城市中居于前列。

据介绍,兰州将整合优化全市产业园区,以循环农业、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先进制造、中医医药等领域为重点,促进同类和关联企业高效集聚。大力实施 " 产业振兴 " 战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变革,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 十四五 " 时期,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过五年努力,着力打造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国家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国家重要的综合物流枢纽、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先行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新高地。

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表示,进入新时代,兰州自觉承担起 " 一带一路 " 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兰西城市群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赋予兰州的新使命,探索构建 " 一心两翼 " 发展布局,积极推动工业向北发展、人口向东转移、中心城区疏解,初步形成了多极支撑的 " 大兰州 " 城市发展格局。

李荣灿称,下一步,兰州将加强与沿黄城市的交流合作,共享发展机遇,携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真正让黄河母亲河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河。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来源丨中国经济周刊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