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4 日,记者从最新一期《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获悉,《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 年)》(下称《发展规划》)发布,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主阵地的光明科学城揭开了神秘面纱。
光明科学城规划面积约 99 平方公里,东、南至光明区边界,西至龙大高速、茅洲河,北至深莞边界。科学城构建 " 一心两区 " 总体空间布局:" 一心 " 即光明中心区,以光明中心区为依托,建设科学城的生活服务中心;" 两区 " 即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其中,装置集聚区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高水平大学等,产业转化区布局转移转化、孵化机构和创新创业服务机构。
《发展规划》指出,光明科学城的战略定位是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
按照《发展规划》,至 2022 年底,光明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框架将基本形成。在建和运行的区域性装置设施达到 7 个,完成 1-2 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并开工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体制机制取得突破,中山大学 · 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和机构投入运营,深圳湾实验室基本完成综合性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建设,信息、生命、新材料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
展望 2035 年,光明科学城将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幅提升。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率先建立起一整套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制度规则体系,成长起 2-3 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培育出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建成智慧人文宜居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集聚大批世界级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科学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据悉,光明科学城将重点发展信息、生命和新材料领域。在信息领域,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超级计算、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在生命领域,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学、脑与认知科学、精准医学等细分领域;在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贯穿制备、表征、计算和服役的全流程研发和应用,形成新材料发展创新体系。在生命领域,聚焦生物产业创新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学、脑与认知科学、精准医学等细分领域,开展从微生物到灵长类再到人类生命的研究,形成全链条、全尺度的生命解析体系。在新材料领域,适应材料研究从经验摸索到人工设计调控转变的趋势,重点发展贯穿制备、表征、计算和服役的全流程研发和应用,形成新材料发展创新体系。
深圳晚报记者 徐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