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3-25
深晚报道|清明节广东地区返乡祭扫不需提供核酸检测证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3 月 25 日上午,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清明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介绍全市清明节期间深圳疫情防控工作安排。

今年清明现场祭扫需预约

清明节是广大人民群众祭奠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也是祭扫的高峰期。去年清明期间,受疫情影响,根据国家、省、市的统一部署,深圳暂停了现场祭扫活动,采取了代替祭扫、网上祭祀、居家追思等方式进行。因此,今年人民群众现场祭扫的愿望较为强烈,各类祭扫场所可能会迎来人员聚集的高峰。

深圳市民政局局长熊瑛在发布会上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情况下,今年清明节祭扫高峰期 " 大流量、小空间、高密度 " 的特点将更加突出,对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的要求更高。参照往年祭扫人数,预计今年祭扫人数将达到 70 余万人次,自 3 月 20 日开放预约以来,到 3 月 24 日下午 6:00 截止,累计预约现场祭扫人数已达到 135826 人。

市民政局严格落实 " 外严防输入、内严防反弹 " 的疫情防控策略,指导各区和殡葬服务机构制定疫情防控预案,落实祭扫场所内的疫情防控措施。在此基础上,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祭扫需求,不搞 " 一刀切 ",根据每个殡葬服务机构的承载量科学设置预约人数,采取实名预约、错时错峰、分时分批、控制停留时间等措施加强祭扫人流管控,提倡居家追思、网络祭扫、错峰祭扫、无烟祭扫的方式。

熊瑛介绍说,今年清明期间现场祭扫需要预约,市民可通过 "i 深圳 "App 的 " 智慧殡葬 " 模块进行网络预约祭扫,也可进行电话预约。全市墓园、骨灰堂的联系电话已通过 " 深圳民政在线 " 官网对外发布。

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特别是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可能存在的困难,现场设立了绿色便捷通道。市民政局将督促殡葬服务机构通过增设服务窗口、延长服务时间、优化服务流程等措施进一步方便群众祭扫。

倡导绿色文明低碳祭扫

深晚记者从会上获悉,全市民政系统已通过发布通告、联合印发倡议书、公益短信等方式,大力推广网络祭扫、信邮哀思、书写寄语、制作思念卡、小规模家庭追思等绿色文明的方式缅怀先人。

同时,市民政局积极指导各殡葬服务场所创建 " 无烟墓园 "" 无烟骨灰楼 ",以及开展 " 丝带寄哀思 "" 时空信箱 "" 鲜花换纸钱 " 等活动;市民朋友可选择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等方式缅怀逝者,不断丰富清明节日内涵,将着力点放在缅怀逝者、寄托哀思、追忆美德、传承精神上来,共同推动文明祭扫。

此外,今年深圳继续推行绿色生态安葬,3 月 31 日上午,将举行全市海葬、树葬活动。熊瑛表示,今年的海葬在大鹏海域举行,树葬仍然在吉田墓园举行,市民朋友可拨打 86005056 及 89570408 咨询办理流程。

四类人员不可参加祭扫活动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常巨平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全国疫情比较平稳,广东省所有地区都属于低风险地区,清明期间返乡祭扫不需要提供核酸检测证明。但按照新冠疫情防控的要求,以下四类人员不可以参加祭扫活动:

1、14 天内有境外(含国外和港台)旅居史的人员;

2、14 天内有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

3、密切接触者解除 14 天的隔离之后不满 7 天的人员;

4、有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症状的人员。

此外,清明期间如发生本地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应暂停开放现场祭扫服务。

建议减少聚集做好个人防护

随着清明临近,深圳将迎来较为密集的人流、物流高峰,常巨平呼吁广大公众,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不麻痹、不侥幸、不松懈,坚持 " 外严防输入、内严防反弹 " 不放松。

" 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力手段," 常巨平介绍说,截至 3 月 24 日,深圳市新冠疫苗累计接种 209 万剂,累计接种 144 万人。" 目前在用的新冠肺炎疫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经过广泛的临床验证,广大市民可以放心接种。"

对于个人防疫措施,常巨平建议大家尽量减少聚集。清明期间传统活动较多,建议少去旅游景区、酒店、网吧、影剧院等人群密集公共场所,尽量减少外出、聚会聚餐次数,避免人群聚集,降低疫情风险。

此外,也要做好个人防护。希望市民朋友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扎堆、保持 " 一米线 " 等良好习惯。密切关注个人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前往就近的发热门诊进行就诊,就医过程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并主动告知医生 14 天内旅居史。

深圳晚报记者 武晓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