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9 年 3 月的思月书院。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片
青瓦朱门,雕梁画栋,穿过东门文化广场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进思月书院,仿佛搭上时光机器,感受到一段风云变幻的红色历史。
思月书院,总占地面积 228 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址位于深圳墟南庆街 22 号,距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是水贝村张姓族人为纪念祖先张思月而建的一所私塾。它曾在打击帝国主义势力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5 年 6 月 19 日,震惊世界的省港大罢工爆发。最先行动的是海员工人。英商省港澳轮船公司行驶省港之间的佛山、龙山、金山等轮抵港后,船上海员当即宣布一致罢工离船,打响了省港工人罢工的第一炮。次日,返回广州的工人达 2000 人。电车工会于 19 日晚上发出罢工令。翌日,香港交通停顿,人们无法上班、上工或上学。全港顿时陷于瘫痪状态,秩序大乱。20 日起,香港各行各业工人纷纷罢工。
为了更有力地支援香港工人的这场罢工斗争,中共广东区委在发动香港工人罢工的同时,还指派专人组成党团接待香港罢工工人。6 月 19 日,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在深圳设立香港罢工工人接待站,设立在如今的思月书院,同时由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梁桂华担任站长,接待从香港过来的工人,然后送他们分批乘火车回广州等地。
此后,思月书院成为广州与香港工人运动的联络点。香港罢工工人每日由深圳乘火车回广州者有近千人。记者了解到,当时,深圳有罢工委员会特派员,负责办理招待粮食等事务。同时还设有车务科专理工人免费车票,秩序甚好。当时,深圳各大小商号以及各乡的农民,积极备办茶粥,欢迎香港工友。罗湖、南塘、水贝、黄贝岭等处居民还将自己的房屋腾出来,给罢工的工友临时住宿。
这座百年书院,是中国打击帝国主义势力历史的 " 见证者 "。
曾经,思月书院还是 " 东门墟 " 集市的文化象征和教育中心,许多学子在此启蒙识字,知晓天下事。1998 年东门商业步行街区改造时迁至现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它既是东门老街历史博物馆,也成为不少文化展览的举办地。
深圳晚报记者 林咪玲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深圳历史》第一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