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日益攀升,温暖湿润的深圳,各种菌类植物破土而出,疯狂生长,而这些茁壮成长的野生蘑菇有些却含有剧毒。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鉴于往年预防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的工作经验,在今年 3 月以多种方式进行预防毒蘑菇中毒健康科普宣传。
阳春三月,踏青时节,是深圳历年毒蘑菇中毒事故的高发季节。日前,宝安疾控加快科普工作的脚步,走进白毒伞出没频繁的凤凰森林公园,举办 " 珍爱生命 , 禁采勿食毒蘑菇 " 主题科普宣传活动,这也是宝安区创建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系列活动之—。活动通过趣味飞行棋游戏、毒蘑菇知识科普展、网红打卡、趣味答题等形式寓教于乐,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参与,帮助市民牢固树立 " 禁采勿食毒蘑菇 " 健康教育理念,让 " 路边的蘑菇不能采 " 这句话扎根市民心中,从而达到杜绝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的活动目标。
据了解,常见的毒蘑菇有致命鹅膏、青褶伞、毒鹿花菌、鹅膏、黄盖鹅膏、日本红菇和多汁乳菇、日本类脐菇、肉褐鳞环柄菇、亚稀褶红菇等。
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专家鲜敏表示:由于毒蘑菇与可食用菇外形相似,难于区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严重危害到广大市民的生命健康。所以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希望借助本次专题活动,对市民进行毒蘑菇的宣传普及。
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卫生专家孙健表示,今年是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入开展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的十周年。疾控中心已多年对宝安区白毒伞生长区域进行监测,并联合各部门在白毒伞生长季采取网络与现场结合的宣传方式,向市民普及毒蘑菇的危害。同时,也请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定期铲除行人游客活动区域内的毒蘑菇,并在生长区域设立警戒标识,全力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
疾控专家特别提示:以下鉴别方法均不可靠,千万不要随意或 " 凭经验 " 采摘野生蘑菇
● 错误方法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
蘑菇是否有毒与颜色无关。各地蘑菇有很多相似的种类,不能仅通过以往采摘的经验来判断是否有毒。
● 错误方法二:生长在阴暗潮湿或粪便上的蘑菇有毒
因为蘑菇有粪生或腐生。如口蘑生长在草原的羊粪上。而剧毒的鹅膏菌多生长在相对清洁的林地上。
● 错误方法三:有辛辣、酸涩、恶腥或其他恶味的蘑菇有毒
许多毒蘑菇都没有明显的特殊气味。" 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为杏仁或水果味 " 的说法也毫无依据。
● 错误方法四:虫食或生蛆的蘑菇无毒
很多剧毒蘑菇成熟后常会生蛆或被虫食。如成熟的致命鹅膏常常被虫啃食。即便用致命鹅膏给大小鼠灌胃,大小鼠也不会中毒。因为大小鼠的消化道不吸收鹅膏毒素。
● 错误方法五:受伤变色、流汁液的蘑菇有毒
如松乳菇、多汁乳菇掰开或划伤后会流出乳汁,美丽牛肝菌受伤断面会变蓝色,却都是美味的食用菌。而许多毒蘑菇受伤断面不会变色或分泌汁液,却是有毒的。如剧毒肉褐鳞环柄菇、有毒蝇鹅膏的断面都不会变色,也不会流汁液。
● 错误方法六:与银器、大葱、大蒜、大米同煮可使其变色的蘑菇有毒
银针验毒 " 实际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而蘑菇毒素不含硫或硫化物,不能产生颜色变化。大蒜或葱或大米与毒蘑菇同煮也不会变色。目前尚未发现任何与毒蘑菇同煮变色的物质!
● 错误方法七:白醋能使蘑菇汁变色或牛奶能在蘑菇上结块就是毒蘑菇
真相是白醋遇到碱性物质都可变色;牛奶遇到酸性或碱性物质都会变性而结块,这与蘑菇是否有毒无关。
● 错误方法八:有鳞片、粘液的蘑菇有毒
如条盖盔孢伞和亚稀褶红菇都没鳞片的粘液,却有剧毒。而有毛和鳞片的香菇却可以食用。
● 错误方法九:高温或油炸可去毒
许多毒素的化学结构相当稳定,高温或油炸都不足以将其破坏。水焯能去掉部分毒素,但不能去除干净,仍然存在中毒的风险。
深圳晚报记者 冀静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