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高艺)水是人类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2020 年,无锡市狠抓水污染防治工作,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云湖仙岛 卢伯生 摄
2021 年是 " 十四五 " 开局之年,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无锡市将紧紧围绕水环境质量改善核心目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源头上系统开展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加快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促进全市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
△古镇的早晨 吴正中 摄
监管治齐并进
2020 年无锡在治水上做了这些事
2020 年,无锡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实际完成 " 散乱污 " 企业整治 2268 家,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摸排 " 散乱污 " 企业 345 家;圆满完成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专项行动;深化城镇污染治理,全面完成 48 家城镇污水厂的提标改造,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 一推三治五化 " 专项行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促进农村人居环境长治久洁;严控港口船舶污染,有效运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制度和多部门联合监管制度,正式启用全省船舶港口水污染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
强化饮用水源地及水生态保护。推进水源地达标建设及规范化建设,按时完成全市 7 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完成宜兴市朱家涧塘坝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开展 " 千吨万人 " 乡镇级饮用水源地问题排查及整治。同时,开展生态水位确定和保障重点河湖(库)名录编制工作,研究确定重点河湖名录 12 条,实施完成梁溪河和西氿 2 条重要河湖生态水位研究,提出生态水位数值和保障方案。落实河湖生态状况评价,研究确定 2020 年生态河湖状况评价河道名录 24 条,其中市级 3 条,各市(县)区 21 条,整编形成全市主要河湖的生态状况评价成果。
△新吴区河道夜查
严格水生态环境管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无锡市碧水保卫攻坚工作群,邀请分管副市长,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市政园林局领导,相关业务处室处长,各派出机构局长、分管局长、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监测站站长,各市(县)、区分管领导、驻市监测中心站负责人进群,形成攻坚合力。及时发布断面水质异常情况及预警信息,由各派出机构及属地政府第一时间处置、反馈情况。
完成 " 十四五 " 省控断面设置,明确考核断面市级、县级、乡镇(街道)级断面长名单。完成中央环保督查 " 回头看 "、省级环保督查、全国、省、市人大水污染防治执法检查等发现水环境问题整改并销号。开展无锡市水生态环境保护 " 十四五 " 规划和各市(县)、区水生态环境保护 " 十四五 " 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开展长江、太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运用无人船探测排污口,监测排污口水质、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情况,开展溯源。全市长江、太湖入河排口全部完成溯源,完成率 100%,河长制信息核查完成率、分类编码核查完成率均为 100%。
△污水处理厂
精细管理监测溯源
2021 年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1 年,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无锡水生态环境管理将更加严格。强化水环境达标精细化管理。2021 年,编制并印发实施无锡市水生态环境保护 " 十四五 " 规划、" 十四五 " 太湖水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各市(县)、区政府制订实施本级水生态环境保护 " 十四五 " 规划。以系统性、综合性、流域性的思路,统筹推进 " 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 " 三水共治,系统谋划 " 十四五 " 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明确治理目标和主要任务,为 " 十四五 " 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雄伟的港口 许清泉 摄
开展总磷来源分析科研,对重点涉磷企业进行重点整治。明确 " 十四五 " 国考、省控断面长名单,加强 " 十四五 " 新增断面的水质达标整治。在国家控制单元的基础上细化 " 十四五 " 省级控制单元。建立基于控制单元的水生态环境管理机制,推动压实断面长责任。根据 " 十四五 " 国省考断面水质目标及 2020 年水质现状,全面梳理不达标断面清单。梳理不达标断面清单并编制完成断面达标方案。加强断面达标方案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于水质恶化的实施挂牌督办,必要时采取区域限批等措施。在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点湖库等开展有毒有害或持久性有机物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
2021 年,无锡将强化监测溯源。根据 " 十四五 " 省控断面、区域补偿断面清单,加快推进水质自动站建设,在 4 月前做到 71 个断面全覆盖,每日通报水质。重点围绕不达标断面,由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一级支流和入库河口门的全面排查监测溯源,安装微型水质自动站,实现实时监控预警。
△九里河公园
明确溯源监测的成果和应取得的成效,对每个断面建立电子数据库,并纳入考核。根据《江苏省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方案(试行)》,完善预警条件,明确响应要求,规范预警处置流程,厘清市生态环境局、驻市监测中心、各派出机构的职责分工,实现精准预警、精准溯源,确保形成工作闭环。充分利用第三方、各派出机构和智慧环保平台的资源,加强溯源分析、水质监测、科技支撑能力,建立全市高科技、高水平、高效率的水环境监管机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