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1-03-30
对谈丨《远去的白马》:一位女性的伟大征途和伟大还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3 月 27 日," 以笔为旗,致敬英雄——朱秀海《远去的白马》新书分享会 " 在京举行。著名作家、《远去的白马》作者朱秀海,著名评论家、散文家李敬泽,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青年评论家刘大先,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 、青年评论家傅逸尘围绕小说《远去的白马》,分享文学的价值、人民的意义和革命的初心。

△朱秀海的长篇新作《远去的白马》,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朱秀海是原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先后在武汉军区、第二炮兵海军服役,著有长篇小说《痴情》《穿越死亡》《波涛汹涌》,中短篇小说集《在密密的森林中》《出征夜》,长篇纪实文学《黑的土红的雪》《赤土狂飙》,散文集《行色匆匆》《山在山的深处》,电视剧本《乔家大院》《天地民心》等。

他说,新作中的绝大部分人物都有原型,却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次凋零,他忽然有一种紧迫感,必须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了。其实所有的故事,包括情节、细节,人物的出场顺序,他们在故事中的位置,早就在原型历史中排列好了,就像一个队列,人都站好了,只等他动笔。

△活动现场

历时 13 个月,采访 130 多位老战士

《远去的白马》讲述的是战争年代的一个传奇故事:抗日战争胜利后,数万人民战士从胶东地区紧急渡海,参加解放东北的战斗。赵家垴村女共产党员、区支前队长赵秀英大姐和她的支前队也阴差阳错地乘船入海,并在登陆后走散。她独自和东北野战军第三十七团一起出生入死,经历了摩天岭、四保临江、抢占通化、塔山阻击等惊心动魄的浴血奋战,为新中国诞生立下了卓越功勋。随同东北野战军入关后,赵秀英践守组织对英雄母亲的承诺,藏起军功,从胶东老家搬进沂蒙深山,甘心做了一位 " 失去英雄儿子 " 的母亲的儿媳,任劳任怨,奉其终老。

△朱秀海

在新书分享会上,朱秀海谈到写作《远去的白马》的采访历程。为了追随 36 团(书中 37 团)的战争足迹,2004 年朱秀海从山东胶东老区开始采访,从山东到东北,从战士们登陆的庄河一直采访到四保临江长白县,又从东北采访到广东,历经 13 个月,总共采访 130 多位老战士。

朱秀海说,36 团是胶东部队二主力渡海整编之后," 最不能打仗的 " 那部分人组成的 " 最后一团 "。" 这个团在后来的几任团首长,特别是在姜海团长的带领下,经历了千辛万苦,没有枪、没有弹、没有粮、没有根据地、没有群众支援,在这种情况下,从解放安东到四保临江之战,这么一个只会埋地雷的部队,学会了在四保临江的战场上继续用埋地雷加上不跑的办法对付敌军。"

朱秀海自己也当兵 20 年。他感慨,从来也没有经历过像 36 团这样完全是最基层的老百姓组成的部队。也是在采访的过程中,他才真正开始理解人民革命为什么胜利。" 任何的困难、任何的艰难都阻挡不了人民的军队。"

△李敬泽

李敬泽对《远去的白马》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们读《远去的白马》就知道什么是人民,我们的革命是人民革命,我们的战争是人民解放战争。《远去的白马》中写到的这支队伍,他们不是专业打仗的,他们都是一些支前老百姓,最后淬炼成一支钢铁的队伍,让我们感觉到人民如何获得一种自我意识——一个一个的农民,加入了这个历史的主体,成为参与创造历史的一批人。"

一出荡气回荡的 " 大女主故事 "

刘大先表示,小说里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女主人公赵秀英的形象。" 赵秀英做的一系列选择,跟我们普通人的选择不太一样,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当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组织上给她申请了三次大功,她回乡之后没有去领,而是做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到了沂蒙山区,跟毫无关系、名义上的丈夫的母亲生活在一起。"

△刘大先

刘大先认为,《远去的白马》全篇通过大女主的戏来讲述故事,十分富有感染力。" 这个大女主是从胜利走向胜利,小说通篇,她没有吃太大的亏,读得特别爽。这个女主人公又不是最后变成霸道总裁,她最后特别高级,这个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

李敬泽也认为,赵秀英的形象很值得书写。在她身上有很多不同的维度,她是一个女性,也是一个农民,又是一个革命者,她经历了革命和战争的洗礼最后又归于乡村。" 实际上在我们的革命中,好多战士都是这样。这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是中国现代革命中的事物。她象征着全新的历史内容,以及对于人的意义、对于生命的意义,乃至于对历史层面的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

李敬泽说,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倡导行天下之道,行天下之义,不是为了要求什么,最后不过 "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从这个意义上讲," 赵秀英的身上既有革命者的侠气,同时又有起于民间的侠气。"

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伟大征程和伟大还乡

李敬泽把《远去的白马》看作是 " 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伟大的征途和伟大的回乡 "。正如《伊利亚特》是征程,《奥德赛》是回乡,人要远行,要展开伟大的征程,人也要回乡,回到他的土地上安居,可以说人类文学反反复复在处理这个问题。"

在他看来,《远去的白马》写得特别动人的是最后的回乡。一个女性,在磅礴的历史中,开始了一场伟大的征程。在经历了辗转酷烈的战争历程之后,赵秀英的返乡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却也是雄辩自洽的。因为 " 经历这样的征程之后,不仅是历史的征程,也是人的征程,人的心灵的征程,最后她把自己安顿在那,我觉得写得非常强大、非常有说服力。"

刘大先认为,这部作品确实能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洗礼。小说一开始的情节是类似于上错花轿嫁对郎——女支前大队长要结婚,来了一个骑着白马的少年郎,其实来错了,这个人不是她要结婚的对象。我们以为情节会往 " 上错花轿嫁对郎 " 发展,其实不是。后来赵秀英并没有跟事实中的丈夫和想象中的丈夫发生太多关联,因为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她在纷至沓来的意外当中,从山东渡海到了东北,到了东北找不到队伍,这个过程充满各种各样的偶然性,但这个偶然性当中我们看到历史是如何生成的。" 而个人只有融入到更大的、更宏伟的历史进程当中,他才能获得超越性。"

刘大先在读完后特别震撼和感动。在他看来,个人命运偶然被卷入历史洪流中的赵秀英,不仅是一个生理意义上的人,一个个人主义的人,像蜜蜂一样趋利避害的人,更是一个超越了世俗层面的真正的英雄。" 人不仅仅是趋利避害的,人也有超越性的一面,她有理想性的一面,有非理性的一面,在特定场合也真的能够牺牲自己。"

他提出,《远去的白马》是我们时代的雅正之歌,这个‘雅’不是附庸风雅,或者小资情调,或者中产阶级美学,这个‘雅’来自于《诗经》风雅颂 的‘雅’。从这个意义上,这部小说是我近年来读过非常提气的一部作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值得一读的。"

△人物原型姜团长的儿子携家人,以及作者的一些老战友也来到了活动现场

朱秀海

当代作家、编剧。河南鹿邑人,满族,1972 年入伍,先后在武汉军区、第二炮兵和海军服役。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音乐会》《乔家大院》《天地民心》;长篇纪实文学《黑的土红的雪》《赤土狂飙》;中短篇小说集《在密密的森林中》《出征夜》;散文集《行色匆匆》《山在山的深处》;旧体诗集《升虚邑诗存》《升虚邑诗存续编》;电视剧本《乔家大院》《天地民心》等。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 " 五个一工程 " 奖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