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3-30
清远市清新区三坑镇:招揽高素质人才 联村共建“新农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结合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的契机,三坑镇枫坑村、安庆村、葵背村优化产业布局,联村共建。

清远市清新区西南端的三坑镇,南接佛山三水,西靠江门四会,省道贯穿全镇,温矿泉名扬四方。近年来,结合打造三坑镇乡村振兴样板区的契机,三坑镇的枫坑村、安庆村、葵背村整合流转出低效、闲置、零碎的土地,优化产业布局,联村共建;吸引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和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因地制宜发展其特色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渐成主导,种养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根落地,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发生着新变化。

整合土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

" 目前这两个村小组只有这一小块儿自留地了,其他都整合出去了。" 安庆村新兴村小组和新乔村小组交界的一块三角形田地蓄着春水,留着被翻种过的痕迹,三坑镇党委委员潘迪锋看着这块地介绍道,近几年,安庆村前前后后整合流转了村里 90% 以上的土地。整合后,安庆村的土地面积增加了 1020 亩,除了乡村旅游产业,还逐步发展了现代农业示范园、省市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园、水稻育种基地、香蕉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等多个农业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说到这里,则不得不提隔壁的枫坑村。作为三坑镇乡村振兴样板区里以打造 " 新农村生活主题片区 " 为核心的行政村,枫坑村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令人眼前一亮。

多年来,枫坑村种植的番薯、花生等农产品品质在当地甚至珠三角地区均有不错的口碑。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道办事处和清远市科学技术局驻枫坑村的工作队时常思考,能否将村里的农产品产业化。

经过调研和征求村民意见、建议,枫坑村以村干部为法人代表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并通过整合土地,租用了红旗村小组 130 多亩的土地建立起枫顺种养示范基地和枫红农业种养基地。

三坑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

从空中俯瞰,占地 130 多亩的枫红农业种养基地绿意盎然中又 " 镶嵌 " 着几大块规整的 " 黑布 ",其中阡陌蜿蜒至附近的民居。原来这 " 黑布 " 下种着的是葱翠勃发的台湾南阳山苏,这 40 亩山苏是市场上的 " 紧俏货 ",常常供不应求。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道办事处驻枫坑村第一书记陈志龙说,基地与定址于安庆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建立了技术需求和产销关系,以产业化的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除了山苏,基地了还种植了特色蔬菜、番薯、果桑、玉米,养殖着叶草鱼、清远鸡、青头鸭等优质农副产品。

这些年,枫坑村也大力整合低效零碎的土地,整合流转 2620 亩左右的土地,发展了种子研发基地、水果种植基地、花卉种植基地等 13 个项目。

延长产业链,村民多了就业选择

除了种养走上规模化道路,枫坑村 " 公司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 " 的模式也给村里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致力于发展现代绿色环保健康循环种养特色产业 , 打造 " 育、产、培、学、扶 " 的综合性示范基地也为提升村民农业种植管理技术带来了良机。

仅是枫红基地,就吸纳了 14 名村民参加劳作,带动农户每人增收 1000 多元。村民既能够在基地务农,又能学习技术,还可以参与基地利润分红,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梦想。

三坑镇枫坑村的番薯、花生等农产品品质在当地甚至珠三角地区均有不错的口碑。

原来的贫困户许艳辉在驻村工作队鼓励下加入合作社,不仅能通过基地务工获得收入,参加了农技培训也把家里的红薯、玉米照顾得油光水亮。" 吃不完的拿到镇上卖,工作队也常常帮我销售。" 她觉得日子正越过越有盼头。

除此之外,枫坑村还在村里建起加工厂,衔接上下游产业,在村里打造出完整的产业链。

"2019 年初立项建设,去年正式投产,目前的运营效果不错。" 提起枫坑村农产品加工厂时陈志龙这样说,加工厂是在原来村委办公楼的基础上加盖而成的,加工厂一楼便是番薯干加工车间," 运用现代化工序加工出来的番薯干味道更好。" 目前,加工厂也已经跟 20 多个线上线下经销商达成供货协议,村民对壮大村子的番薯产业信心十足。

打造 " 党建 + 产业 " 阵地,培育乡村带头人

枫坑村农产品加工厂对面的党建文化长廊不仅是村里的一处亮丽风景,更显现出枫坑村打造 " 党建 + 产业 " 阵地的决心。

陈志龙认为,村集体经济实力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更有活力、凝聚力,也才能引领广大农民群众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因此采取 " 党组织 + 产业基地 "" 党组织 + 合作社 + 农户 " 等多种形式发展村集体产业也是枫坑村的积极探索之一。

三坑镇枫坑村的党建文化长廊是村里的一处亮丽风景。

此外,枫坑村还开展带头人培育行动,打造 " 金雁模式 ",吸引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和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建立 " 入库 + 历练 + 优选 " 机制,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强大的 " 三农 " 人才队伍。

广州市越秀区城市管理局驻葵背村第一书记潘赞光对此也颇有感触,他说,近几年通过土地整合,葵背村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海芳园农业观光园、木瓜种植基地、香蕉种植基地、鹰嘴桃基地等项目也发展起来了,不少中青年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开始回村了。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看到村里渐渐多起来的青年面孔,他更觉得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采写:新快报记者 农艳芳 通讯员 李美全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