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佳作《又见奈良》正在热映中,这部电影是青年导演鹏飞的第三部作品。
生于 1982 年的鹏飞,曾旅法学习电影 8 年,还曾跟随蔡明亮导演学习工作。在拍摄新作《又见奈良》时,贾樟柯、河濑直美两位著名电影人也出任监制,对他助力良多。与此同时,他还是中国电影资料馆 " 青年影人推荐计划 " 的首位 " 推荐影人 "。这位青年导演为何获得这么多的关注?他的《又见奈良》又为何能够触动如此多的观众?
近日,鹏飞导演接受了现代快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又见奈良》主要讲的不是遗孤,而是养母的故事
这是鹏飞执导的第三部长片,此前,他执导的《米花之味》曾获得日本奈良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他与这个电影节的创始人导演河濑直美结缘,也获得了在日本拍一部戏的机会,可以说这次创作是个 " 命题作文 ",题材可以自己选,但拍摄地必须是奈良。
现代快报:《又见奈良》是一部反战电影,您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题材呢?
鹏飞:这个其实要从我的上一部电影《米花之味》说起,当时《米花之味》在日本的奈良国际电影节获奖,我有机会结识了河濑直美导演,可以和她合作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要以奈良为题。我当时想,如果这个机会用来拍一部跨国爱情片的话,就太浪费了。我喜欢历史,要在日本拍片,作为中国人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要拍 " 反战 " 题材。
确定方向后,我就做了大量的调查,最后决定选择战后遗孤的题材。不过,其实《又见奈良》主要讲的并不是遗孤,而是养母的故事。
现代快报:电影中的这位养母有原型吗?
鹏飞:电影中养母找孩子这条故事主线是虚构的,但穿插在里边的人物、剧情、细节 80% 都是真的。做功课写剧本的时候,有一本叫《中国母亲与日本遗孤口述史》的书,对我影响还挺大的。书里采访了很多养父母一个问题:你们的愿望是什么?很多养父母就说我们想去日本看看我们的孩子,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件事情。所有,我想用电影的方式,圆这些养父母的一个梦。
现代快报:在写剧本、拍摄之前,您做了哪些功课?
鹏飞:写剧本的时候,我先看了关于养母跟遗孤的很多书、视频资料、影视作品等。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我去了日本,用了 8 个月的时间去寻找这些遗孤。很多遗孤其实回到日本的时候年纪就不小了,他们养父母年龄更是比较大,基本上都不在了。所以我只有靠文献和遗孤的口述,了解他们跟养父母的情感。
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奶奶跟老警察互相换照片
《又见奈良》将视角对准了日本侵华战争遗孤和中国养母。2005 年,一位年近八旬的中国养母,孤身一人跨越千里,从中国东北到日本奈良,寻找失联数年的养女。在寻亲的道路上,她得到了遗孤二代小泽和一位日本退休警察的帮助。
现代快报:《又见奈良》您最喜欢的段落是什么?
鹏飞:可能是奶奶跟老警察互相换照片那一段。一开始,这部电影我觉得对白还挺多的,因为电影中要找人,没办法,只能去问,对白自然就比较多了。但有些时候,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安静一下了,所以就设计了奶奶跟警察交换照片这么一场戏。到永濑正敏(在影片中饰演养女丽华的好朋友,是位聋哑人)出来之后,这一整段都是特别安静的。
尤其是永濑正敏用手写的信息量非常少,但这几个字传达出来的信息大家能感受到的却很多,这其实是出乎我意料的。
现代快报:为什么会采用相对温和轻盈的方式,来处理这么沉重的题材呢?
鹏飞:从《米花之味》开始,我就慢慢开始摸索出一种我喜欢的风格,就是不要用悲伤的方式去讲悲痛的故事。
我想让它轻盈一点,幽默一点,这种幽默是从生活中来的,它并不是说只有幽默就完了,还是要有内容在里边,影片也不会被幽默所打断。轻松观影之余还能有所思考,有所感受,就是我想达到的效果。
这不是一部苦情片,我不希望里边人物特别苦
寻亲无疑是一个沉重的主题。但是在鹏飞导演的处理下,以留守儿童为题材的《米花之味》有着明快的节奏、绚丽的色彩、质朴清澈的眼神,最后母女俩在溶洞里的舞蹈让观众记忆深刻;而以战后遗孤和中国养母为题材的《又见奈良》,则将感动与泪水,包裹在幽默与释怀之中。
现代快报:您怎么评价片中的三位主演?为什么会找他们来演?
鹏飞:我选择这几个演员,首先得从电影的基调说起。《又见奈良》不是一部苦情片,所以我不希望里边的人物特别苦,想要有一些反差。
比如说奶奶,一说养母找孩子就给人感觉太苦了。但是我就在想,这些养母难道就不能美丽吗?难道就不能漂亮?我相信肯定是有的。而且这样一位美丽可爱的奶奶经历过这些事情,我觉得会更加动人。所以我就请到吴彦姝老师来出演。
能找到国村隼老师来饰演警察,河濑直美导演帮了我很多。当时,河濑直美导演给我提供几个人选,比如三浦友和、小林薰等,我们中国观众都非常熟悉的日本演员。但我觉得他们形象都太正了。我就想要的其实是一个凶狠一点、猥琐一点的人,然后不小心办了个好事,是这样一种故事。所以我选了国村隼。第一次见面时,他问我为什么要找他?我就用手机翻译器,打了一个词 " 猥琐 ",他当时就笑了。他说我很真诚,这个角色也就这么定下来了。
英泽和我算是老搭档了,她之前也有留学的背景,所以她能很好地体会漂泊的感觉,我觉得她跟二代遗孤的感受有相似的地方。其实她的日文是零基础,但她只用了三周的时间,就能把日语说得很好了,让剧组里的日本成员非常惊叹。
现代快报:最后为什么会选择用邓丽君的歌做结尾?
鹏飞:我第一次去奈良是参加奈良电影节,晚上活动结束后我和朋友上街找东西吃,但是奈良店铺关门很早,还下着雨,那种身在异乡的陌生感一下就袭上来了,找了很久才找到一间亮着灯的小居酒屋,一打开门,邓丽君的音乐就传出来了,熟悉的旋律熟悉的歌声,我的心一下就被温暖了。
我想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都没有归属感,当时回到日本的遗孤有些已经是老人了,恐怕更是如此。所以想在电影中加入一些带有中国元素的事物,如唱戏、卫星大锅等。至于结尾的画面,是我在电影拍摄前就已经想好的,最后我想用邓丽君的歌曲陪伴这三个人走完最后一程路。
我不是天赋型的,就只能好好地把准备工作做好
凭借着简单却极富感染力的故事,《又见奈良》吸引到河濑直美与贾樟柯两位大导演担任监制,贾樟柯导演曾表示自己第一次看到剧本就深受这个故事感染,河濑直美导演则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助力颇多。
现代快报:贾樟柯和河濑直美担任这部电影的监制,他们给了你怎样的帮助?
鹏飞:我觉得我特别幸运,能碰到这样两个非常负责任的监制。《又见奈良》这部电影其实是从河濑直美导演开始的,所以她在剧本的方向、影片的基调,日本演员的提供、拍摄的保障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贾樟柯导演在剪辑、后期方面提供了很多指导。春节前,我们剪出了一个版本,贾导看完之后说 " 可以更好 ",他带着我剪了十几天,他从来没有这样做过。
现代快报:能不能分享一些感悟,给那些想要从事导演工作的年轻人?
鹏飞:我觉得准备充分,再开始比较好。有些天赋很高的人,可以没想好就可以开工。但我算是勤奋型的,不是天赋型,就只能好好地把准备工作做好。
想往商业电影方向发展,希望能有机会在江苏拍电影
" 青年影人推荐计划 "(Young Filmmaker in Focus ) 是中国电影资料馆诚意策划的青年电影人助力项目,于 3 月正式启动。借由《又见奈良》3 月 19 日上映这个契机," 青年影人推荐计划 " 特别邀请到了青年影人鹏飞作为 3 月首位 " 推荐影人 "。
现代快报:能不能透露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鹏飞:我之后想往商业电影方向发展。当然,《又见奈良》也没有那么艺术片,它其实可以算是比较幽默的公路片,对观众也比较友好。我还想拍歌舞片,可能投资方对这个类型接受度不太高,但我还是想试试。
现代快报:有什么想对江苏影迷说的吗?
鹏飞:江苏是全国最重要的票仓之一,还有可待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有很多的非遗项目,有运河,有小桥流水等等。在我看来,江苏是一个很浪漫的地方,拍起来会很好看,希望我以后能有机会在这里拍电影。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李艺蘅 郑文静 / 文 顾炜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