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1-04-01
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超90%!今后五年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全面升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楠 文 / 摄)江苏自然生态环境独特,自然禀赋优良,丰富多样的物种也多以此为家。4 月 1 日,现代快报记者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明确江苏今后五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 " 意见 ")日前出台。

《意见》明确,到 2025 年,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超过 90%,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存和持续利用,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和参与程度普遍提高。此外,还将编制江苏省物种红色名录,建立外来物种风险评估体系。

物种宝库

江苏省内物种数 4588 种,其中珍稀濒危物种 165 种

据了解,近年来,江苏省出台了多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比如出台了以《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3-2030 年)》为代表的一系列文件,保障了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保护工作的推进;共建设自然保护区 31 个,保护面积达江苏省总面积 5.5%,自然湿地保护率达 46.2%,庇护了省内近六成物种,麋鹿、丹顶鹤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不断增长;在全国率先启动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至 2019 年底基本完成《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近期目标。

江苏依江傍海,钟灵毓秀,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根据 2017-2019 年试点县域调查,共记录省内物种数 4588 种。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 1425 种,陆生脊椎动物 382 种,昆虫 1401 种,淡水水生生物 1380 种,其中鸟类尤为丰富,高达 311 种。记录到珍稀濒危物种 165 种,其中东方白鹳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在江苏的分布区进一步扩大,多地记录到金雕、苍鹰、豹猫等顶级掠食者,以及水蕨、马口鱼种群、虎纹蛙等物种的出现。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朱德明表示,这说明江苏生态环境正得到有效恢复,食物链逐渐趋向于完整和稳定。他指出," 组织起草《意见》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今后江苏如何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明确要求。"

保护升级

编制江苏省物种红色名录,建立外来物种风险评估体系

△ 2013 年灌河口整治情况

《意见》涉及提高生物多样性基础保护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落实生物多样性保障措施、加强宣传力度教育等方面。具体来说,开展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定期与专项监测;深化本底调查,构建江苏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持续积累生物多样性数据;编制江苏省物种红色名录、" 指示性物种清单 " 与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针对江苏面临外来物种入侵、动植物栖息生境地破碎等严峻压力,《意见》还提出要建立外来物种风险评估体系,根据风险级别进行分类管理,形成外来入侵物种预警系统机制,并制定应急预案,同步开发外来物种防控技术,提高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早期预警、应急与监管能力。

此外,提高科研能力水平,推动环保科研课题科技成果与关键技术的转化应用;开展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系统性;构建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智慧系统;加强执法监管力度,开展生态损害评估体系研究与应用;推进立法,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源头预防、工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创新公众参与途径,加强国内外合作,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深入到基层。

明确重点生物保护对象,开展 eDNA 技术重点水生物种监测

《意见》明确了重点保护对象。包括摸清长江江豚、宝华玉兰、勺嘴鹬、中华虎凤蝶等省内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趋势、分布差异、栖息生境等现状,评估并分析珍稀濒危物种受威胁程度,确定全省在物种多样性水平上的重点保护对象,建立重点保护物种的环境 DNA 监测数据库。

△ 2018 年长江江豚 eDNA 监测图

△ 2020 年长江江豚 eDNA 监测图

同时,《意见》还明确,江苏省要开展以长江江豚为重点的水生生物监测。结合 " 十年禁渔 "、长江大保护等工作,在长江流域开展长江江豚等重点水生生物监测,在太湖、洪泽湖、骆马湖、长荡湖等其他重要水体利用 eDNA 技术同步开展重点水生物种监测。每年至少编制一期水生生物、水生态相关监测评估报告。

什么是 eDNA 技术?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该技术通过对水中环境 DNA 的检测,就能了解到水中的生物类型构成。再根据生物的遗传因子,分析这些 DNA 属于哪些物种,从而证实在相应环境中存在哪些物种。

" 长江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生物多样性是否得到改善。长江江豚数量的恢复则要看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 现场,朱德明展示了江豚 eDNA 精准监测图。从图片来看,相较于 2018 年,2020 年江豚出现的频率明显上升,且保护区内的江豚 DNA 明显高于保护区外。此外,他还展示了 2013 年到 2018 年灌河口整治的卫星监测图,卫星监测图显示,该灌河口的颜色逐渐变清变绿,明显能看出长江生态系统改善成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生物多样性保护

△ 2018 年灌河口整治情况

近期,碳达峰、碳中和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那么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达峰、碳中和有什么关系?南京大学环境规划院院长助理芦昱指出,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是 " 十四五 " 期间生态环境保护的热点。他指出," 碳减排依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及生产生活领域节能等手段实现,碳普及则依靠生物技术等途径。"

芦昱介绍,通过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筛选出高固碳特性的造林绿化树种。" 江苏人多地少,造林潜力相对不足。因此,可通过建设淡水湿地水草床生态系统和海洋湿地海草床生态系统,也就是水下森林和海洋森林,提升淡水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实现固碳效果。"

此外,还可建设风力发电智能监控调度系统。" 江苏是候鸟迁徙的热点区域,但是风电和候鸟迁徙会造成生态影响。" 建立智能监控调度系统可在候鸟迁徙期,根据鸟群的迁飞路线和实时位置,精准调控不同区域的风机停机和开机。" 这样既能保证候鸟安全迁飞,又能于候鸟非迁徙期,在全省部署更多的风机,实现全省能源结构的根本转变,通过非化石能源的替代实现碳减排。"(部分图片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提供)

(编辑 王鹏)

相关标签

生物 江苏 生态环境 风险评估 新闻发布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