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大地的 " 皮肤 ";中国,世界 " 草原大国 "。
在鲜为人知的草业科学领域,有两位扎根西北的中国工程院院士:97 岁的任继周仍在潜心钻研、著书立说;身患严重眼疾的南志标仍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
半个多世纪以来,两位院士引领中国草业科学研究团队接续奋斗,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把论文写在高天厚土之间,不仅建立了一门学科,更维系了 " 草 - 畜 - 人 " 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为草原生产、生态、生计注入活力。
疾风知劲草
记者近日在北京城西一套普通居民楼里见到任继周,他正与人探讨 " 农业伦理学 "。97 岁的任老,西服笔挺、思维敏捷、观点犀利。

(任继周(右)在家中接受采访(2021 年 3 月 1 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1943 年我上大学,那时烽火连天、饥荒遍地,19 岁时体重只有 40 多公斤。怀着‘营养救国’的志向,我选择到‘国立中央大学’学畜牧。" 任老回忆说," 我认为,中国要富强,就得提高国人营养水平,有肉吃、有奶喝!"
" 草原在哪里,我就去哪里!" 新中国成立后,任继周主动请缨前往甘肃省兰州市的 " 国立兽医学院 "(现甘肃农业大学)任教,自此扎根西北半个多世纪

(1950 年,任继周在兰州鉴定牧草(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1950 年,他在海拔 3000 多米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开展草原调查。6 月飞雪的青藏高寒高原,艰苦难以想象。
缺少设备,他改造药店小杆秤当天平、自制铸铁水管作采集杖、夜里把水剂瓶揣进怀中防冻裂 ……
睡帐篷、钻草窝,与虱子、臭虫和各种不知名的毒虫同眠。他这样形容被叮咬的感觉:坐立不安、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从 666 到敌百虫,任继周用杀虫剂溶液浸泡衣裤制作 " 毒甲 ",晒干就穿上进草原,一待就是几十天。
" 虫子不敢近身,但残毒可能致命。而我却能活这么大岁数,很奇怪,好像真的百毒不侵!" 任继周笑着说。
迢迢征程,任继周说自己 " 除了牦牛,别的能骑的动物都骑过 "。
" 骑毛驴最受罪。它脾气倔,紧挨着山崖走,人的裤腿和行李都磨破了;走累了,不管是泥是水,随地倒卧,把人和行李都掀翻在地,怎么拉都不肯起来。"
草原上的 " 正餐 ",常是一碗面片汤就一碟咸韭菜。腌菜用苦水井里的盐碱水,麻木舌尖的苦味远大于咸味。
任老故事中,他自己就是一个青藏高原上的 " 土人儿 "。

(这是学生时期的任继周(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 任先生上穿中式对襟外衣,下穿裤线笔直的毛料西裤,一双防水防刺、很有西北草原特色的翻毛皮靴。"1972 年,刚被推荐至甘肃农业大学就读的南志标第一次见到任继周。" 在那种环境下,任先生很尊重自己,也很尊重别人。"
1969 年,南志标从北京自愿报名到甘肃省张掖市的山丹军马场 " 上山下乡 "。3 月的马场,寒气逼人,枯黄一片。

(南志标(右)在甘肃甘南草原开展草原调查(2019 年 9 月 6 日摄)。 新华社发)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 18 岁少年,大口呼吸着草原上自由清新的空气。待天气转暖,绿草如茵,想躺在哪儿就躺在哪儿。
到了夏天,南志标和同事们就在祁连山下安营扎寨,开着拖拉机翻耕退化的草原,再播上一盆盆采集来的野生草籽。
" 第二年,新草像麦田般一望无际,绿浪滚滚。放马的工人说,草长得好,马一出圈就往那儿跑。我们很有成就感。" 南志标回忆道。
韶华竟白头,为草不知愁。马场让南志标爱上草原,大学则点燃了他对草原的学术热情—— " 原来草里还有大学问 "。

(在甘肃省玛曲县河曲马场,一群河曲马在草原湿地觅食休憩(2019 年 6 月 22 日摄)。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1984 年,在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工作的南志标赴新西兰留学。" 我当时想法很明确,出国就是为了学习先进技术,提高中国的草原生产水平。"
1989 年,获博士学位的南志标接到了在新西兰开展博士后研究的邀请,他的爱人王彦荣也获得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奖学金。他们将此事写信告诉任继周。
任继周一句 " 国家需要你们 ",南志标夫妇便卖掉家具、汽车,带着 100 多公斤的学术资料毅然回国。
" 这件事,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南志标说。

风恬草色鲜
改革开放后,任继周出国看到 " 与海争地 " 的荷兰,84% 的土地都在放牧;南志标则看到新西兰一亩地养一只羊,而当时我国 15 亩草地才能养一只羊 …… 他们端详 " 洋草地 ",暗下决心——把中国草原生产能力搞上去!

(2000 年,任继周在贵州扶贫考察。 新华社发)
早年,我国部分地区过度放牧导致 " 二两肉畜牧 "(平均每亩草场产二两肉)。" 草原被折腾得一塌糊涂,抓老鼠都比这产肉多啊!" 任继周说。
任继周总结历史教训,认为发展畜牧首先要遵循草原科学规律。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 " 畜产品单位 " 和发展季节畜牧业等理论,创建了有数字化特征的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推出了草地临界贮草量、家畜临界减重等学术成果。
" 草原是生态系统,草原的问题出在草原之外。" 基于这样的认识,任继周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分为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后生物生产层。这一理论目前已被学界广泛接受,草原学由此向草业科学发展。
牛羊是牧民的 " 庄稼 "。南志标的研究侧重实践,涉及病害、育种、草原退化等领域。" 草原有什么问题,我就研究什么问题。问题解决了,生产就发展了。"
广泛分布在北方草原的醉马草,因牛羊马吃后中毒步履蹒跚如醉而得名。
为什么醉马草能 " 醉马 "?南志标率团队研究发现,醉马草中含有一种禾草内生真菌,真菌产生的生物碱使家畜中毒。但含真菌的植物,抗虫、抗旱、耐盐碱,生命力极强。
" 我们筛选出一种真菌。有这种菌的植物长势好,对家畜无害。我们将菌接到大麦、青稞中,创造了新种质、提高了产量。" 南志标说,如今,醉马草内生真菌是国际禾草内生真菌研究的三大体系之一。

(南志标在青海调查牧草新品种生长情况(2010 年 8 月 9 日摄)。 新华社发)
青藏高原缺少豆科牧草,牦牛、藏羊冬季常因缺乏草料而大量掉膘、死亡。针对这一问题,南志标历时 10 年选育优质的春箭筈豌豆。如今,该品种在西南草原广泛种植,不仅为牛羊提供了优质饲料,还改良了土壤。" 作物和牧草新品种,最能展示研究成果,也最能推动生产、最能造福牧区群众。"
任继周、南志标的研究,往往搞一次调查,就拿出一套草业振兴的科学方案;出一个成果,就兴起一方牧业。

(南志标(左)在青海调查牧草新品种生长情况(2010 年 8 月 9 日摄)。 新华社发)
1995 年,半生关注草原的任继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4 年后," 接力者 " 南志标也成功当选。蕴含无限生机的草原,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课题。而这两位我国草业科学领域仅有的院士也不负众望,将一篇篇论文写在高天厚土之间。

(任继周(中)在家中与他的学生讨论论文(2021 年 3 月 1 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在草业科学的推动下,中国的草原上 1.5 万余种植物,与人间烟火、如云牛羊交相辉映,构成神州大地最迷人的风景。
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院长董世魁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草业科学助力遏制草原退化,推动草原生产能力实现翻番。
如今,草地固碳、保水、调节气候乃至文化传承的功能逐渐被人认识。山水林田湖草沙 " 生命共同体 " 理念的提出,让草原上升腾起新的希望。
为春留芳华
一头是辽阔草原,一头是三尺讲台,两代院士砥砺前行,把从草原获得的知识、智慧与爱播撒在后来者心间。

(任继周在家中接受采访(2021 年 3 月 1 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有人跟任继周说,各地草原站都有你的学生,你办了草业科学的 " 黄埔军校 "。任继周说,做学问必须 " 教学相长 ",把成果运用于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否则,就成了‘书柜子’‘纸篓子’。"
在两人看来,教师是与科学家同等重要的身份。南志标说:" 大学本科教学最能体现‘蜡烛精神’。教师任教期间看不到成果,但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关乎学生成长,最终影响国家发展。"

(南志标在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办公室内接受采访(2021 年 3 月 3 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 任先生特别关心年轻人。只要发现可造之才,就不遗余力培养。他有很高的学识,但从不觉得创建了学科‘功成名就’就不用再努力。" 南志标说。
北京林业大学草地资源与生态研究中心教授卢欣石说,任老至今仍在深入研究。关注草原一辈子的他,正思考人、地、自然的关系,探索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精微伦理。
任继周认为,在对外开放、生态文明、粮食问题三大背景下,搞好农区与牧区、种植业与养殖业、中国与外国的 " 三个耦合 ",是未来生态健康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把 " 草业钥匙 "。
在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办公室,严重眼疾没能影响南志标的工作。超大字号的文印材料和放大镜默默诉说艰辛与不易,也奏出了一首属于强者的交响曲。

(南志标在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办公室内接受采访(2021 年 3 月 3 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 对任老师最好的学习继承,就是发扬他的学术思想,身体力行推动学科建设。" 南志标说。
根据任继周提出的后生物生产层,南志标推动设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草业经济管理方向)。如今,他在继续承担科研任务和指导研究生的同时,还花大量精力组织编写教科书和推动学科建设。
" 从 1958 年国内首设草原专业,到现在全国 32 所学校每年招收约 5000 名本科生,学科发展很快,但内涵还需加强,任务还很重。中国 40% 的国土面积是草原,草原需要我们,哪怕筚路蓝缕,也要奋力前行!" 南志标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南志标 70 岁生日时,近百名学生制作的纪念册扉页写道:" 岁月在您身上刻下年轮,您的身旁崛起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2019 年 9 月 10 日在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脚下的山丹马场拍摄的马群(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编辑丨李雪岚
责任编辑丨张亚君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来源丨新华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