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中国从此觉醒
文 / 许美群
在举国上下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重大时刻,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多地电视台也陆续上播。《觉醒年代》以 1915 年到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为叙事空间,回溯了一百年前那个战火纷飞、波谲云诡的年代,在 " 神州陆沉 " 的民族危难之时,在 " 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 " 的国家存亡之际,中国的先进分子和热血青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之道,把马克思主义火种引入中国并播撒的历史过程,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背景、历史卷轴,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觉醒年代》所描绘的是辛亥革命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面貌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中国人民仍然没有摆脱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地位。那时风雨飘摇、贫穷落后、民不聊生、任人宰割的中国,列强在华耀武扬威,洋人胡作非为。而民众多数蒙昧,能做的就是一起围观即将被处决的人,等待刽子手手起刀落之后,拿着馒头争抢着给军爷付钱去蘸热乎新鲜人血,来给孩子治病。他们总寄望于封建迷信,以为用时日来感化就能博得侵略者的同情,也能换来天下太平。就在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有人迷茫、有人消沉、有人呐喊,而有的人奋起,这些先进分子和热血青年忧国忧民,深感国难深重,他们看到了兵荒马乱、遍地哀鸿,他们想到了匡扶华夏、拯救苍生,他们中有很多人远涉重洋,为 " 索我理想之中华 " 矢志不渝,追寻救国救民的理论与方略。
《觉醒年代》围绕着 " 中国往何处去 " 的问题,重点刻画出建党前风云际会、群英荟萃的年代一幅立体而丰富的人物群像图。"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 的李大钊在天安门前发表了《庶民的胜利》演说,慷慨陈词:" 必须唤起民众觉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族精神。" 后来《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一同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因为他看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真正适用于中国的实际,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在中华大地播撤革命的种子。李大钊满怀信心地预言:"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追求正义与进步的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 " 旗手 ",创办了《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致力于思想启蒙。他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积极在工人和学生中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中国寻找出路。青年的毛泽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在李大钊的帮助和带动下,得以阅读、钻研马克思主义书籍,开始具体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与讨论,结识了当时举足轻重的革命者和先进分子,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剧中还有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革命青年追求理想和真理不惜流血的经历与壮举 …… 这些共产党早期革命先驱高尚的革命情怀与不懈的斗争精神,唤起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唤起了全体中国人民的觉醒。此外,剧中蔡元培、鲁迅、胡适、辜鸿铭等新旧文化阵营中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形成交锋,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时代人物特征。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鲁迅不愿国人都成孔乙己和阿 Q,胡适在美国撰写《文学改良刍议》,辜鸿铭痛斥北大学子 " 诸君的辫子长在心间 "…… 这些大师虽然思想与观念存在异见,但爱国主义以及为中国谋出路的赤热情愫已深深埋入他们的灵魂。碰上需要一致对外的时候,曾经争得面红耳赤的 " 新派 " 胡适和 " 保皇派 " 辜鸿铭,也可以放下彼此成见,联手走上谈判桌与洋人辩论,一起维护国格和公理。对于不同的历史人物,有的是革命者、有的是守旧派、有的是教书先生、有的是热血青年 …… 剧中只客观地呈现他们不同的政见,而不做主观上的评判,尽力刻画其个性和思想,艺术化地将每一个人物还原到历史的场景中去,让历史人物可亲可感、可歌可泣。
《觉醒年代》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核心事件,聚焦建党风云人物,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道路选择的正确性。从百年前的 " 劳工神圣 ",今天的 "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都无不体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觉醒年代》让我们读懂了中国近代史,让我们读懂了中国从此觉醒,而正是这样的觉醒,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