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4-03
瞭望丨武汉涅槃重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庚子冬寒尽,辛丑春风新。

又是一年三月天,从武汉大学的樱花林,到东湖岸边的樱花雨,今年如期而至的,不只是春天—— " 全中国等你痊愈,我们相约春天赏樱花 "。

这是对一段刻骨铭心抗疫经历的回望,亦是对英雄城最美的期待。

" 漩涡中心 " 到 " 安全之地 "

一座城,因为花,满城春意;因为人,充满暖意。

" 陈彦然,我正在武大赏樱,你要加油哦!几年后,我们在这里相见!" 樱花盛开时,安徽援鄂医疗队队员周国红再次回到武汉,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繁荣和车水马龙,有了更多鼓励女儿的理由。

2020 年初,周国红紧急驰援武汉抗疫,在方舱医院忙碌的她放心不下女儿,在防护服背后写上:合肥四十五中陈彦然,认真写作业。这一 " 硬核 " 喊话走红网络。

时隔一年,这一场春天之约,全中国看到花开,更看到重生的武汉。自去年 5 月 19 日以来,武汉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自去年 6 月 1 日起,武汉无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时针拨回到 2020 年 1 月 23 日,拥有千万人口的武汉史无前例地宣布 " 封城 "。在这个本该喧闹的时节,武汉人把原有的烟火气藏起来,城市静止,家门紧闭。身处疫情的漩涡中心,这座城市将要面对的是新中国历史上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 "" 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 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 来自中南海的重要指示坚定有力," 全国一盘棋 " 的决策部署紧锣密鼓。

(3 月 13 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援鄂抗疫英雄在武汉大学樱花树下重逢,尽享樱花之约 肖艺九摄 / 本刊)

54 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346 支医疗队、4 万余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一批集中收治医院和方舱医院迅速建成使用;" 拉网排查 "" 集中收治 "" 清底排查 "……

好消息接连传来:3 月 18 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双为零,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3 月 25 日起,武汉市以外地区解除离鄂通道管控。

4 月 8 日零时,武黄高速武东收费站职工方静准时上岗,值守武汉重启后离汉通道的 " 第一班 "。与此同时,武汉 75 个离汉通道管控卡点一并撤除。

重开城门,却心有余悸。历经大恐慌和长禁足的武汉人,为城市尽快复苏,防止疫情反扑,仍小心翼翼。

" 解封 " 之后,武汉又进行了全球史无前例的千万居民核酸检测。从 5 月 14 日 0 时至 6 月 1 日 24 时,检测 989.9 万人,没有发现确诊病例,检出无症状感染者 300 名。

前后十多天、支出 9 亿元左右,全员核酸检测 " 没有发现确诊病例 ",让武汉从 " 物理解封 " 实现 " 心理解封 ":6 月 21 日,武汉美术馆恢复开放,人头攒动;7 月 3 日,琴台音乐厅迎来首场复演音乐会,座无虚席;7 月 20 日,武汉人终于可以去看电影了 …… 复工复产企业越来越多,堵车的 " 烦恼 " 越来越多,东湖绿道上惬意散步的人越来越多。

" ‘解封’让武汉打开城门,全员核酸检测让武汉市民恢复正常社会生活的信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卢祖洵说,通过集中排查和大数据分析,让社区防控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地完善防控策略,比如及时调整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级别,有序开放室内公共场所等。

从最早遭受疫情重创,到让人倍感安全,城中的市民最先感知到。

只要有闲暇,"95 后 " 小伙儿小杨还是会一大早从后湖坐地铁回到曾经住过的三眼桥,放眼望去,热干面、牛肉粉、面窝、蛋酒,琳琅满目;穿过街巷,满大街人讲着武汉话," 狠狠 " 地聊天 ……" 经历疫情,更懂这热闹‘过早’的难得。"

武汉大学学生李杰超也习惯了武汉的生活,不愿割舍。" 在武汉读了 7 年书,看着这座城市一天天变好,毕业了也不舍得离开。" 去年毕业后,李杰超选择留在武汉。在他眼里,虽然经历疫情,但这是一座在快速发展的、有希望的城市。" 在这里工作和生活,都让我觉得很愉快。"

和李杰超一样,去年武汉新留下 30.2 万大学生。" 数据证明,大学生在汉就业创业的信心没有动摇,武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没有减弱。" 武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重启和复苏,是武汉彻底战胜病毒的另一面。休舱、清零、解封、重启;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安全的武汉,重新走进热气腾腾的生活,活力涌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2021 年武汉随着赏樱季 " 热 " 起来了,文旅市场迎来 " 开门红 "。根据携程统计,3 月 3 日以来的 10 天,武汉樱花搜索量暴增 1063%,酒店预订量较 2019 年同期增长 19%;机票预订量较 2019 年同期增长 6%;景区门票预订量较 2019 年同期增长 30%;火车票预订量较 2019 年同期增长 13%。

去年,花开寂寞;今春,别后重逢。

" 去年到武汉的时候,机场空无一人,非常忐忑。"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尚东回忆说,抗疫期间,辽宁医疗队千余名医护人员到武汉时,有人甚至做好了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的心理准备。" 看到武汉现在这么热闹,再和战友们一起说说心里话,特别开心。"

补齐短板,筑牢底板

130 万大学生安然返校,总投资 3305.4 亿元的 215 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首批 " 武汉造 " 新冠疫苗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 ……

3 月,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在武汉市的三个工厂一片忙碌景象。2020 年,东风本田销量达到 85 万辆,同比增长 5.88%,创下历史新高。

东风本田员工杨东伟依稀记得,去年间隔两个多月再次踏进生产车间,陌生而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他打开生产线上的照明灯,来回走了好几趟,在朋友圈写下:" 久违的生产线,我们回来了!"

东风汽车的忙碌生产是武汉疫后复苏的一个缩影。

一年间,政府与企业一起爬坡过坎,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及时出台与落实。461 家武汉企业被纳入全国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247 家企业获得 213.67 亿元优惠贷款,实际融资成本占比不到 1.3%;全年减税降费 513.7 亿元,直达 38 万家市场主体,为企业提供纾困贷款 1018 亿元 …… 仅用 1 个多月时间,武汉全市 1 万多家 " 四上 " 企业实现 " 应复尽复 ",1326 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全面复工。

" 多亏政府部门快速响应,为企业恢复运转打下了坚实基础。" 武汉菱电汽车电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和平说,疫情让北汽福田负压救护车、冷链运输车需求量猛增,公司作为北汽福田的重要配套企业,生产却一度停滞。政府部门主动上门帮助做好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准备,该公司在去年 2 月 20 日就迅速复工,并于今年 3 月 12 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

走在日渐喧腾的武汉街头,感受到的是 " 保持防控成果 " 与 " 恢复社会运行 " 两股力道并肩而行。

从被动防控,到主动应战。2 月 28 日,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科院病毒所共同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正式上市,中国生物中部产业基地同日在汉揭牌。

武汉江夏大花山户外运动中心,大门口 " 江夏方舱医院 " 的横幅还未卸下,又已挂起 " 大花山方舱医院新冠疫苗接种点 " 条幅。步道两旁,展示着各地医务人员携手抗疫的照片。

"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方舱,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曾经医务人员在这里抗击疫魔,现在我们普通市民以另一种方式为抗疫作贡献。"42 岁的肖莉霞正在接种第一剂新冠疫苗。截至 3 月 28 日 17 时,武汉新冠疫苗累计接种超 265 万剂次。

经历过疫情首轮冲击的武汉市民,不论在什么场合,都对疫情防控表现出积极配合的姿态。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武汉坚持 " 晴天带伞 "" 撑伞避雨 "" 打伞干活 "" 修伞补强 ",坚持 " 人、物、地 " 同防。

年初,河北两例确诊病例在武汉有活动轨迹。获得信息后,武汉用时不到一天,迅速完成排查、封控、流调、消杀等工作。次日 " 警报 " 解除。

从过去疾控部门 " 单兵作战 " 变为多部门高效协同,得益于武汉市卫生应急指挥和疫情数据应用系统——全面整合了 913 家医院病历、检验检查结果数据、全市 5000 余家药店、2565 所学校、13 类重点场所等,建立了 60 类自动触发点。

" 将近 1 万工作人员在系统的调度下开展业务,做到应急指挥、应急处置、指挥调度,一键达基层。"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信息化建设专班负责人杨国良说。

打好公共卫生的 " 安全补丁 ",武汉在疫后完成 62 家定点医院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并在 203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乡镇卫生院 ) 新增设发热诊室,实现发热病人闭环管理。位于江夏、新洲、黄陂、蔡甸的 4 家平战结合医院建设也正如火如荼,都将于今年 7 月交付。

"V" 字反弹荡气回肠

3 月 23 日上午,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北角的一片空地上,挖土机轰鸣作响。此处正在扩建货机停机坪,计划新增的 5 个 E 类机位将满足天河机场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

疫情对全球航空客运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在武汉,航空货运,特别是跨境电商产业却 " 异军突起 "。2020 年天河机场完成跨境电商货物进出口 936 万票。今年一季度,这一数字已破千万,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回溯这座城市的经济曾经历过的冲击,更知艰难与不易。

2020 年一季度 GDP 同比下降约四成,投资增速 -81.6%,消费增速 -45.7%,财政收入 -44%,仅有 200 余家规上工业企业保持运转,不足全市 10%…… 跌落谷底的经济数据,是武汉为世界防控疫情争取时间,付出的巨大代价和牺牲。

一年来,武汉瞄准高质量发展,聚力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 " 五个中心 ",构建 " 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 的产业迭代体系,跑出 " 武汉速度 "。

2020 年,武汉经济总量达到 15616.1 亿元,从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下降 40.5% 恢复到全年下降 4.7%,武汉稳住了经济基本盘。春意浓,开门红,今年 1~2 月,武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81.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256.3%。武汉正以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展示着英雄之城的别样魅力。

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表示,武汉要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取、主动承接更多国家重大战略在武汉落地,干出武汉加速度、干出武汉精气神、干出武汉新风采,拼出疫后重振、浴火重生的新奇迹。

随着国家战略聚焦和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的落地,武汉经济新力量、新机遇、新面貌不断涌现。

——补链、稳链、强链,自我革新加快转型升级。去年武汉市智能化改造项目立项 314 项,建成高水平智能化车间 40 间。武汉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正努力打造病毒类药物和疫苗研发生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全球无盲区 " 天基物联网 " 行云工程项目去年 12 月份启动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基于 5G 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总里程去年突破 100 公里。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企业闯出发展新路,产业结构 " 优二进三 ",居家办公、虚拟会展、" 无人化生产 " 等场景正更多地出现在武汉各行各业,数字经济占武汉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 40%,去年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 1842 户,同比增长 41.7%。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去年累计承接科技成果转换项目 525 项,高新技术企业比上年净增 115 家,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持续壮大。

——首发现象、二期现象、头部现象、总部现象接踵而至。全球首款 128 层三维闪存芯片、全球首款新冠灭活疫苗、全国首条柔性折叠显示屏生产线在武汉诞生;小米、金山(武汉)总部二期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相继签订;蒙牛设计产能亚洲第一的新工厂和动力设备制造商康明斯亚洲最大研发中心落地武汉;霍尼韦尔布局首个新兴市场总部,浪潮集团、新希望集团等也纷纷确定在汉设立区域总部。

去年 400 多家国内外各行业 500 强企业来汉洽谈,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突破 9300 亿元,增长 6.7%,抗疫主战场成为企业的投资热土。

最能体现武汉经济底色的 " 中国光谷 " ——东湖高新区去年 GDP 正增长 5.1%,新增市场主体 2 万家、企业 1.8 万家。

在位于 " 中国光谷 " 的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光电子生产线一派繁忙。全国五分之一的建成 5G 基站,都装有这条生产线生产的光模块。公司党委书记金正旺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原本在深圳、上海等地的配套企业开始落户武汉。

" 当 ……" 长江之畔,江汉关静静矗立,钟声仍旧整点响起;东湖之滨,花团锦簇,人如潮涌。

延续着春天的希望,英雄之城武汉笃定步伐,迈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唐卫彬 廖君 侯文坤

见习编辑丨孙悦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来源丨《瞭望》新闻周刊

相关标签

武汉 确诊病例 无症状感染者 武汉大学 魔鬼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