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有一位叫慕天颜的传奇人物,小说描写 " 布政司慕天颜是个乖觉而有学识之人 "。这位布政司慕天颜,不仅是小说中的角色,实则也是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为清朝著名的理财家、实干家,甘肃静宁人,曾在江南任官多年,他兴利革弊、筹集军备、疏通漕运、出使台湾,被称为康熙重臣之一,也是甘肃人的骄傲。
少年有大志
《清史稿 · 慕天颜传》记载," 慕天颜,字拱极,甘肃静宁人。" 再据静宁县政府网站 " 成纪名人 " 等记述,慕天颜(1623-1696),字拱极,一字鹤鸣,清静宁州阜民坊(今静宁县城)人。其祖慕容三让,曾任河南灵宝知县,有惠政。其父慕忠,为庠生,开始改复姓 " 慕容 " 为单姓 " 慕 "。
慕天颜小时候聪颖异常,五岁时读书,就能过目成诵,且有思想、有志向,超乎常人。清朝建立之初,民生甚为凋敝,静宁一带发生饥荒,老百姓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有一天,慕天颜问他父亲:我们家有米谷数千石,仓满屯盈,何不赈济饥民?他父亲听到小小儿子的这一席话,感到十分惊奇,于是开仓放粮,救济饥民。年少的孩童,不仅勤于读书、好学上进,还有如此超乎寻常的想法,也预示着他今后人生的不凡。
十五岁时,慕天颜补州诸生,在学,但是他的求知求学欲似乎得不到满足,于是到城郊西岩寺山上研读佛教经典《大藏经》,苦读了几年。后来又精读《四书》,学问大为长进。
顺治三年(1646),慕天颜乡试中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中进士。据陈尚敏《陕甘分闱与清代甘肃进士的时间分布》统计,顺治年间,甘肃共考中进士 8 人。由此可见慕天颜为甘肃学子之翘楚也。从此,慕天颜踏上仕途,从浙江钱塘知县干起,一生历经多任。到康熙时,成为治理地方的重臣之一。
历官多惠绩
《清史稿 · 慕天颜传》对慕天颜有三次赞誉。第一次,以满族第一状元、江苏总督麻勒吉的疏中言:" 天颜为政勤敏 "。第二次,以传中言直接表彰 " 天颜历官有惠绩 "。第三次,也是传中直接记述," 江南民尤颂之 ",就是老百姓广泛称道慕天颜是个好官。仅此三处,足见慕天颜的为官政绩和口碑了。如他自己所说:" 儒者之学,贵于有为,除大害,兴大利,学者分内最切事。"
据《清史稿 · 慕天颜传》的记述,顺治十二年(1655)中进士后,慕天颜先是被安排到浙江钱塘任知县。史载,慕天颜任钱塘县令时,正当沿海备战,准备收复台湾。民众负担过重,供应浩繁,加之吏役鱼肉百姓,民不聊生。慕天颜到任后,鼎力革除积弊,减轻了百姓负担。时大军驻扎浙省,准备占用民房,慕天颜坚持应在江岸筑营,不可占用民居。后皇帝诏谕:" 兵以卫民,何得入城。" 等于慕天颜的政见得到皇帝首肯,人们都佩服他的胆略和见识。浙江从明末来就有盗匪潜藏山中,出没劫掠儿童,索要赎金,多年此风不息。钱塘有巨盗张八,家资巨大,地方官不能制,慕天颜设法擒杀,斩其首犯数十人,对协从者教育释放,使四境得以安宁。慕天颜任钱塘知县七年,兴利除弊,民风大变。
后来,慕天颜由钱塘知县补任广西南宁府同知(相当于知府的副职),接下来升任福建兴化府知府。初到福建兴化任上,即接手审理牵连全省官员数百人的 " 百万军需 " 一案,数日内查明这一多年久拖不决的积案,理清了府库存银,因此声振朝野。不久,慕天颜奉诏赴台(时郑经拟反清独立),以太常卿的身份充任正使,宣示朝廷招抚之意," 侃侃正言,逋寇耸听 ",成为一段历史佳话。
康熙九年(1670),慕天颜任湖广上荆南道道台。后来,湖广总督刘兆麒上书称赞慕天颜,说他熟悉沿海各种事务,推荐他调任福建兴泉道。不久后,又提拔为江苏布政使。康熙十二年(1673),慕天颜母亲去世,需要回乡丁忧。这时,总督麻勒吉上书说:" 天颜为政勤敏,清积年逋赋,事未竟,请令在官守制。" 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这个干部做事认真踏实,现在正忙于重要的公务,任务还没有完成,请求让他在任上为母亲守丧。上级如此的好评、倚重和请求,折射出慕天颜为官的良好作风和突出政绩。
史载,在江苏布政使任上,前任移交全省财政库银一万八千两,慕天颜任职后,正当用兵之际,开销巨大,到离任时,库存银一百二十九万七千多两,项项清楚,款款分明。康熙为此嘉奖道:" 苏,松财赋浩繁,向来挪垫混淆,慕天颜任布政使后,实心任事,竭力清厘,有俾国计,朕甚嘉焉,据奏交代贮库帑金丰裕,款项洁清,以后各布政使交代时,应照此式,详明缮册,具题尔部,一并定例议奏。" 这个嘉奖,把慕天颜作为同类官员的榜样,让大家学习慕天颜、效法慕天颜。
慕天颜为官体恤民情,做了大量民生实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兴修水利。在江苏布政使任上,他请求江苏巡抚,疏通了吴淞江、浏河淤道,使苏、松、常、嘉、湖、杭六郡旱涝保收。康熙十九年(1680),他担任巡抚,又请求拨款,疏通了常熟白茆港 45 里,武进孟续河淤道 48 里,并在水道上安装闸门,旱则闭闸蓄水,涝则开闸排洪。他还上书请减浮粮,除版荒、坍没、公占田地赋额,又亲临各地勘察,在荒地上开垦出大片良田。
慕天颜还为平定吴三桂叛乱作了特殊贡献。康熙十五年(1676),慕天颜被任命为江苏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巡抚。不久因节减驿站钱粮,加授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此时,清军正与吴三桂叛军作战,吴三桂固守岳州恃洞庭之险,清军不能南下,双方相持数年。期间,康熙命慕天颜负责督造舟师,不到四个月就全部竣工送往岳州,为岳州之战的胜利立了一件大功。康熙降旨嘉奖,赞其 " 急公可嘉,勤劳茂著 "。遂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衔,嗣后又晋升为光禄大夫。
铁骨献诤言
能不能一心为公、直言献诤,是古代优秀官员的重要标志。慕天颜就是这样一个人。
康熙十三年(1674),慕天颜觐见康熙皇帝,陈言江南田赋征收诸多弊端,提出 " 吏不能欺民 ",实行州县通计田额,均分里甲,每户实征钱粮分十限,于开征日给限票,依限完纳结票,朝廷定为制度。这种为官理念和恤民之情,体现了慕天颜对官民关系的正确认识。
康熙二十年(1681),慕天颜上书朝廷开放海禁,招募流民开垦版荒之地。其《请开海禁疏》流传至今,疏中说," 今则盛京、直隶、山东之海船固听其行矣,海洲云台之弃地亦许复业矣,香山、澳门之陆路再准贸贩矣。" 开放海禁,兼之招募流民开荒,这是当时一个重大的社会治理问题,也事关民生大计,慕天颜积极看待这个问题,并上书提出开放性、利民性的建议,可谓放眼观大势、慧眼识大局。
同年,扬州知府高德贵在职期间,亏空数万钱,慕天颜对其贪污行为上奏弹劾,免去职务。为了解决财政紧张的状况,慕天颜上书建议取消草豆价,户部派人核查,发现亏空严重,慕天颜即派人追查高德贵家属。这时,驻守京口的将军高胜龙对慕天颜怀有私愤,在京城告慕天颜浮夸事实。康熙派官员前往江苏核查处理,结果高胜龙等人以贪赃罪被处死,慕天颜也被降职。
康熙二十三年(1684)春,慕天颜被起用为湖北巡抚,七月,调任贵州巡抚兼理湖北川东地方提督军务。康熙二十六年(1687),慕天颜改任为漕运总督。那时候的漕运,是联结南北方经济的交通运输大动脉,康熙将这种大事委任给慕天颜,足见对他的赏识和重用。慕天颜遂上书建言:" 京口至瓜州,漕船往来,风涛最险,请放民间渡生船,官设十船,导引护防。" 部议未准,但康熙下旨:" 朕南巡见京口,瓜州往来人众,备船过渡,有益於民,如其所请行。" 慕天颜又建言,请求免除江南、江西多年未完成漕项额银,康熙也批准了他的奏请。
期间,慕天颜与一些官员发生政见纠纷。当时江南扬州淮安所属运河东面濒海各州县,地势较低,连年水患不断,康熙派侍郎孙在丰疏浚下游,河道总督靳辅认为疏浚无益,建议筑堤使运河水北出清口,慕天颜却力主疏浚。慕天颜与孙在丰观点相同,并密疏力争,靳辅亦上奏,说慕天颜与孙在丰相互勾结。双方上书争辩。经诏勘察,部议后,慕天颜的建议未被采纳,反而因此罢职。靳辅亦被交章劾罢。此前靳辅建议建闸截水,开凿中河,慕天颜认为不可,康熙也派官员去视察,视察官员还朝奏说,慕天颜禁船入中河。因为这两件事,慕天颜被捕下狱。康熙复念其昔日造船济师之功,特予免释,准其归里。
慕天颜离职回静宁老家后,恰逢当地大旱,他自己又疾病复发,于是带上家人到江南就医,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四月病逝于苏州吴县,享年七十三岁。慕天颜结合为官治事经历,著有《抚吴封事》《楚黔封事》《督漕封事》《集瑞陈言》等。
陇上有斯人,当为后人效而学之。
作者 | 杨映琳(甘肃省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 | 张亚君
值班主任 | 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