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4-09
深晚荐书|张五常与“果树结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张五常的儿子搬了新家,家里有园子。张五常对儿子说,园子里种上果树,两个小孙女便可以见到果树结果。

为何有这个要求呢?

张五常说,自己年幼逃难广西,生活在贫困的村落中,平日的爱好就是看果树结果。即便今天,他自己的家中也拥有一个果园,每年果树结果时,他总要找机会看看树上的果实。

爱看果树结果,跟张五常的学术研究有某些关联:凡是一个题材有了起点,或动了笔,他历来是不见成果不甘罢休。

所以,以此推论的话,他于 1967 年获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从事经济学六十一年,其间发展产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等概念,写下代表作《新卖桔者言》《中国的经济制度》《货币战略论》《经济解释》,并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享誉学界,成为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开创者。这些,便是他看果树结果所带来的亲身实践的结果。换句话说,是他自身这棵 " 果树 " 的果。

当年,《佃农理论》出版后,从不重视名头的他,兴奋地将书放在床上,连续几晚陪伴着入眠。

在洛杉矶加大经济研究院,比他聪明的同学有的是,但在写文章出成果上,张五常却是坚持到最后的一个。老师阿尔钦就说,张五常永远比他教过的其他学生多走几步。

树结果,有的结得早,有的结得晚;有的结得快,有的结得慢。

写座位票价,张五常实地考查两个星期,下笔只用一个周末。写价格管制,二十页纸他反复修改,花了一整年。写《公司的合约性质》,来来回回用了十四年。还有《经济解释》。从二〇〇〇年退休后开始动笔,写到今天五卷本,整整二十年。

在那个年代,师友之间论英雄,只衡量思想的重要性,没有人在意文章的数量。

有人曾直言,斯蒂格利茨抄袭张五常《佃农理论》第四章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有人直言,不完整合约、效率工资、卸责偷懒、风俗产权等获诺奖的话题,皆源于张五常。对于这些说法,张五常懒得回应,他只是骄傲地嘲弄这些人连抄都不会抄,有的甚至完全抄错了。

" 果树结果 " 的心得,张五常将之写进了个人回忆录《童年的回忆》。全书共收进 24 篇文章,记述了这位经济学家童年时期跟亲人、师友的相处细节。

书中张五常非常真诚。他说,像我这样一个小学被逐出校门,初中又被逐出校门,但终于还能在西方大学的一门学问上杀出重围的,委实不多见。

张五常希望《童年的回忆》这个果实可以给读书不成或因为家贫在年幼时没有机会求学的小朋友一点启发和鼓励。

《童年的回忆》

张五常 著

中信出版社 2021 年 1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