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文学的璀璨明珠、首部登上《纽约时报》榜首的非英语小说《朗读者》全新译本日前由译林出版社推出。这里刊发译者沈锡良的文章《让作者说话,是译者的神圣使命》,读者可以了解此部作品的翻译之路。——编者
一个德国顶尖大学的法学教授,还是北威州宪法法院的法官,有着体制内优渥的生活和崇高的社会地位,可是偏偏还不知足,居然忙里偷闲写起了侦探小说,一开始和朋友合作,后来独自创作,却一不小心拿到了德国的侦探小说奖,几部侦探小说还都成了畅销书。如果仅仅以侦探小说名世,那或许也算不了什么。及至 1995 年,探究二战集体罪责问题的《朗读者》横空出世,1997 年被译成英语,该译本简洁、流畅,易于接受,1999 年经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 • 温弗瑞力荐,一跃成为《纽约时报》头号畅销书,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获此殊荣的德国小说。后又经斩获 2009 年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的好莱坞同名电影推波助澜,更成为国际畅销书,迄今已被译成五十多种语言。
要知道,《朗读者》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畅销书,它是一部真正的严肃小说。
在远隔万里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朗读者》节目,该节目邀请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朗读图书作品,也由此掀起了全民阅读的新高潮,而该节目名称即源自这部享誉世界的《朗读者》。
这部小说的作者本哈德 • 施林克,1944 年出生于德国比勒费尔德,在海德堡长大。在海德堡和柏林攻读法学专业。1975 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施林克现居德国柏林和美国纽约。
2016 年 12 月中旬,译者受德国图书信息中心邀请赴宁参加德译中文学翻译工作坊活动,活动结束次日和译林出版社顺利签下《朗读者》翻译合同,并于当年圣诞夜开始翻译该书。
2017 年 6 月 10 日至 30 日,译者经向德国柏林文学研究会申请,获得罗伯特 • 博世基金会工作居留资助,在瑞士苏黎世郊外的罗伦译者之家从事翻译工作三周。
其时,持续半年的《朗读者》翻译工作接近尾声,译者除了修订译文之外,还为到邻近的一家中学进行交流活动做些准备。
那年夏天,瑞士奇热难耐,译者住在朝南房间,为了挡住晃眼的光线,每天不得不拉下窗帘,因为房间里没有空调,有时不得不赤膊和热浪战天斗地,即便这样还常常汗流浃背,然而译者心里始终因这部传世之作激动着、沸腾着。施林克不愧为法律出身,其用词严谨缜密,惜墨如金,行文客观冷静,正因为如此,也给译者增加了不少的翻译难度。好在罗伦译者之家每天都有专业工作人员出入,还有一些德国同行也在这里潜心翻译,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
6 月 29 日下午,译者骑着电动助力自行车提前赶到了数公里以外的州立中学。那是一群大约十六岁的瑞士高中生,他们有一门英译德的课程,定期有专业译者给他们提供翻译实践指导。他们事先阅读了《朗读者》德语原版小说,并在活动当天上午观看了《朗读者》电影,还为下午和译者的对话做了精心准备。
从事先获得的问题看,译者感觉瑞士人普遍对中国了解不多,他们想当然地以为中国人对外国同样了解不多。比如他们认为我们对集中营、党卫军、大屠杀、纳粹审判以及涉及战争罪行、反人类罪、法律失效等诸多问题知之甚少,还有一些,比如我们译者能否对书里出现的一些性描写采用直译,中国人是否对不识字羞于启齿等问题,译者都一一给予澄清和解答。
那天的交流异常热烈,同学和老师们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译者反复强调,当今的中国早已不再是以前的中国,希望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们能有机会到中国实地看一看,多增加一些对中国的感性认识。通过这次交流活动,译者也向他们展示了一个中国译者的日常生活。
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时刻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必须以批评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人和事。2006 年,在暌违十一年之后,施林克推出长篇小说《回归》,再度以返乡为主题,揭露纳粹血腥历史。紧接着,2008 年,施林克又马不停蹄地推出长篇小说《周末》,回顾和反思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恐怖事件,并重新认识当前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2018 年,新年伊始,施林克最新长篇小说力作《你的奥尔加》出版,雄踞德国《明镜周刊》畅销榜三十八周,已被译成二十二种语言,是作者继《朗读者》之后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品。这部小说是对近百年德国历史的总结,并且不断地拷问谁是使德国变得 " 太伟大 " 的始作俑者,它既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一部时代史。《你的奥尔加》中文版最近也已由新经典文化推出。
让作者说话,是译者的神圣使命,译者请免开尊口。译者的任务是想方设法原汁原味地再现原作的风采。力争做到拷贝不走样,原文有的,译文得有 ; 原文没有的,译本里万不可添加,更不能画蛇添足地妄自猜测和无端阐释;唯有在吃不透字面意思或原文抗译性很强时,方可对译文稍作技术处理,而有待重印或再版时予以修正。真正好的译文,必须经得起原文的比对,真正优秀的译者甘愿谦卑地隐没在作者之后,而耐不住寂寞的译者,不妨自己选择创作。
译文要想做到既简洁明了又原汁原味,其实无异于赤手空拳和风车战斗。不过,如果尽力了,也就释然了。倘若读者喜欢这个文字,那是作者在说话,倘若不喜欢,那或许是译者在聒噪。读者诸君如能在阅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那就是译者的莫大荣幸了。
特约撰稿 沈锡良
《朗读者》
[ 德国 ] 本哈德 • 施林克 著
沈锡良 译
译林出版社 2021 年 3 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