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8 日,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医疗服务跨境衔接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跨境医疗措施》),当中列出 3 个方面共 11 项措施,集中火力对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医疗服务环节最迫切需要打通的 " 堵点 ",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更自由地跨境流通,让深圳人看香港名医、用国外新药,港澳居民在内地就医,病人的跨境转运都更便捷。
国外新药将先在港大深圳医院试用
内地很多重病患者经常眼巴巴看着国外有新药上市,在国内却迟迟买不到。为了缓解这一 " 痛点 ",《跨境医疗措施》提出,在指定的医疗机构先行先试国际前沿医疗技术。
据了解,广东省即将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试点 " 港药通 " 计划,将临床急需、香港已经上市并有成功的临床应用经验且内地无同类注册产品的药品、医疗器械,直接引进该院使用。港大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也透露,广东省药监局已审批通过第一批 " 港药通 " 国外药械,即将在该院投入使用。
" 港药通政策的主要观点是,国外药品可能在内地没有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但是在港澳已经使用了,我们有相同的基因,港澳的中国人能用,内地的也能用。在港大深圳医院,我们的医务人员在香港已有很多使用当地药械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好的支持。" 卢宠茂表示。
除了直接引入港澳 " 新药 ",深圳还将探索依托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建立国际化临床试验平台,同步为已经获香港批准的新药开展临床试验。2020 年 12 月 23 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已落户深圳福田区,今后进口药械的评审步伐也会加快。
香港来深办医手续和流程将精简
相对于香港,在内地办医的审批流程和环节更加繁琐,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通过对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等港资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调研得知,在内地开办医院一般需要 6-24 个月的审批时间,开办门诊部或诊所一般需要 3-9 个月。
《跨境医疗措施》提出,到 2022 年,深圳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服务竞争力的港资、澳资医疗机构。为此,深圳将进一步为港澳来深办医优化审批流程,精简申办材料、优化审批流程,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跨部门并联审批,进一步压缩登记审查与决定时限。此外,港澳医师、外籍医师在深注册短期行医的审批和续签手续也会被优化和压缩时限。
目前,港大深圳医院共有 230 名香港的医疗、医技、护理专家在深圳获得短期行医资格,通常要三年一续,每次续签,除了要提交医生的资料,还需要香港大学出具担保书。截至 2020 年底,全市累计办理港澳医疗人员来深短期执业注册 398 人次。
鼓励港澳名医参加执业资格认定
香港和内地医生职称体系不同,香港的医生一般分为驻院医生、副顾问医生、顾问医生,但内地医生一般分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不同的职称体系限制了医生的权限。" 按照内地的要求,像心肺联合移植这种四级手术,必须是主任医师才能做,如果一个香港专家没有这个职称,来了也做不了。" 卢宠茂举例说。
更重要的是,没有内地职称,也会影响香港医生所在的科室申请科研课题资助,申报国家、省、市级的重大项目," 因为这些项目往往会要求你的科室有多少名以上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 卢宠茂说。
《跨境医疗措施》提出,要开展港澳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认定试点工作,简化职称评审申报要求,鼓励港澳籍人员参加内地医师资格考试或申请执业资格认定,缩减证明材料。
目前,深圳市人社局、深圳市卫健委已联合制定方案,在港大深圳医院试点,为香港医生认定 " 正高 "(主任医师)职称,首批 37 名香港顾问医生已成为 " 主任医师 "。
长者医疗券将落地深圳更多医院
2015 年 10 月 6 日起,香港在港大深圳医院试点使用长者医疗券,允许符合资格的港籍长者在该院用港府提供的长者医疗券支付门诊费用,并于 2019 年将该试点计划恒常化。5 年来,该计划先后为超过 6000 名港籍长者、近 3000 人次提供服务。2020 年 11 月,香港又在港大深圳医院推出 " 香港医管局在粤患者复诊特别支援计划 ",资助疫情期间滞留广东的港人在该院复诊,由此,深港两地首次实现了病历联通。
在此基础上,《跨境医疗措施》提出,推进港澳医疗保障在深圳市医疗机构跨境使用及直接结算,总结推广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 长者医疗券 " 和 " 在粤患者复诊特别支援计划 ",推动将更多深圳特定医疗机构纳入香港医疗服务费用异地结算单位,推动支付范围从门诊扩大到住院、家庭医生等服务。
推动粤港澳医院评审评价标准衔接
对于港澳居民来说,在内地就医通常无法使用国际商业保险,因为很多国外保险公司尚未认可内地的 " 三甲 " 等医院评审标准。《跨境医疗措施》则提出,组织制订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标准和评价制度,并以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医院为试点,开展国际医院评审认证。
在深圳,港大深圳医院是全国首家同时通过 " 三甲 " 评审以及澳大利亚 ACHS 认证的医院。去年 12 月 16 日,深圳市卫健委委托港大深圳医院注册成立独立非营利性第三方评审机构 " 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 "。目前,该中心已在国家卫健委《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 年版)》的基础上,参考世卫、美国 JCI、澳大利亚 ACHS 等国际标准,标准只升不降,内容只增不减,编制出《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 版)》。
接下来,该标准将提交给国际医疗质量协会(ISQua)申请认证,与 JCI、ACHS 一样获得国际认可后,再逐步在深圳的公立医院先行先试开展评审,并进一步推广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公立医院。
深港合作培养国际化专科医生
为帮助内地培训受国际认可的医学人才,《跨境医疗措施》提出,加强与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合作,推进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建设,借鉴香港经验,构建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认证制度,形成与国际接轨的 "5+3+X" 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科医师能力建设与评价体系。
《跨境医疗措施》还提出要畅通病人的跨境转运,将为香港病人提供转诊服务的深圳定点医疗机构从目前的 7 家增加到 10 家以上,优化医疗转运车辆口岸通关模式,启动第三方国际医疗保险结算平台,试点 " 一站式 " 结算,与国际商保公司签订定点协议医疗机构增到 10 家以上。
此外,《跨境医疗措施》还提出要推进境内外医疗合作,鼓励港澳服务提供者在深按规定以独资、合资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重点鼓励发展高端品牌国际化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专科门诊部和社康机构;鼓励 " 高水平 " 办医,支持引进港澳等境外资本、境外名医名院名诊所,在深开办高水平国际化医院或名医诊疗中心;探索大型医用设备 " 不限买 ",争取广东省有关部门支持,探索实施社会办医疗机构购买和慈善机构捐赠资金购买乙类大型医用设备不受配额限制;推动中医药跨境协同创新,支持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港澳有关机构开展中医药科研、教学合作和新技术、新疗法、新药物开发。支持深圳市中医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临床传承创新中心。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深卫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