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4-17
深晚报道 | 【“医心为民”系列报道】“你就是治病的药啊!” 罗湖区家庭医生成为辖区老年人“贴心亲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期,罗湖区委卫生健康工委把党史学习教育落实到需要关怀和帮助的老人群体中,线上线下相结合,切实解决辖区老年人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为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做好老年人的知心人、暖心人,以实际行动和扎实成效迎接建党 100 周年。

罗湖区共有 60 个社康中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有家庭医生团队 353 个,家庭医生 419 人。老年人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点对象,罗湖区 65 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 90.11%,在他们与家庭医生之间,发生了不少暖心的故事。

" 你就是治病的药啊 !"

在完成当日疫苗接种工作后,罗湖区莲塘街道社康中心医生陈晓敏正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他接到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 喂,陈医生,我全身都很疼,您可以过来吗?"

陈晓敏楞了一下,反应了几秒钟,想起来这是 2 年前他作为家庭医生服务过的王婆婆。虽然他已经换了社康中心,但原来的签约居民还记得他。

挂掉电话后,陈晓敏踩着共享单车,从莲塘街道社康中心一路奔向翠竹街道的王婆婆家中。见到陈晓敏后,王婆婆就如同跟自己的孩子说话一样,刹不住口。" 我之前摔骨折了,刚刚睡觉被疼醒,吃了止疼药也没有效果,儿女又不在身边,不知道该找谁,翻遍了通讯录才找到你的电话,没想到你真的来了。"

一番询问和沟通,陈晓敏交待了王婆婆一些注意事项,在嘘寒问暖中,王婆婆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她说 " 你就是治病的药啊,看到你,我就好一半了。"

陈晓敏虽已不是王婆婆的家庭医生,但是王婆婆有需求,他就有行动,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初心和使命,守护每一位患者。就如陈晓敏所言 " 记得老师说过,医生也是一颗药。虽然我当时只是上门去看一下,不能实际做什么,但能减轻她的疼痛,就值得我去做。"

" 你们就像我的家人一样 "

张婆婆是一个脑梗塞后遗症偏瘫的老人,她右眼失明,多重慢病多重用药。2017 年初,黄贝岭社康中心的党员医生梁艳嫦成为张婆婆的家庭医生,她密切关注张婆婆身体每一个细节的变化,因为做好了疾病预防,近 3 年来张婆婆因生病住院的次数明显减少。

近期,身体情况一向很稳定的张婆婆却突发心绞痛,梁艳嫦给张婆婆处理后,尝试深入了解张婆婆相关情况。经沟通发现,张婆婆的儿媳妇患上糖尿病,因担心儿媳妇的身体情况,张婆婆变得紧张焦虑,因此诱发心绞痛。

于是,梁艳嫦从张婆婆的病情诱因入手,主动联系了张婆婆的儿媳妇,并将其纳入健康管理,使张婆婆儿媳妇糖尿病得到了控制。张婆婆得知后,紧紧地握着梁艳嫦手说," 你们就像我的家人一样,不仅关心我,还关心我的家人,因为有你们,我很安心、很幸福。"

张婆婆的话,让梁艳嫦有所触动。" 我只是做了一个家庭医生应做的事,但却让张婆婆如此感动。" 梁艳嫦说," 帮助张婆婆找到病情诱因,不仅做好了婆婆的健康管理,还让自己成就感满满,真正发挥了自己作为一名家庭医生、一名党员的作用,这也激励着自己以后更要立足本职岗位,为民服务,用心、用爱去守护老人的健康。"

" 感谢你们!"

李婆婆患有脑梗后遗症,身体偏瘫,同时是一名轻型的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有时无法辨认人,并带有攻击性行为。

2017 年初,黄贝岭社康中心党员医生周海铃成为了李婆婆的家庭医生,她与家医团队成员每周至少上门一次给李婆婆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如病情监测、皮肤管理、协助大小便、饮食指导和心理安慰等,慢慢地与李婆婆熟悉了起来,婆婆不再抵触周海铃,甚至有时还能叫出周海铃的名字。

近期,周海铃在上门服务时发现李婆婆蜷缩在床上,大腿出现了一些淤青,并出现了大小便失禁情况,身上散发着一股异味。

经沟通,周海铃发现负责照顾李婆婆生活起居的大儿子外出了,李婆婆独自在家,还经常性跌倒。为了改善李婆婆的身体情况,周海玲与家医团队成员想将李婆婆带到养护中心进行身体清洁,并建议李婆婆入住养护中心。

但李婆婆心有抵触,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经过周海铃多番劝说,李婆婆才同意去养护中心进行洗澡、剪指甲、剪头发等身体清洁,入住一事暂且搁置。

近日,做完身体清洁后的李婆婆神采奕奕,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轻轻地对周海铃说了一声 " 感谢你们 ",并同意入住养护中心。

" 因为李婆婆这个情况,我多夜难以入眠。我无法为李婆婆做更多,但她同意入住养护中心后,生活起居和身体情况就有人照顾了,我悬着的心也可以放下了!" 周海铃说道," 这些老年人虽不是我的亲人,但胜似亲人,他们的情况牵动着我每一根神经。"

" 比我的仔都亲!"

" 每当在社区看到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独自到社康取药,我就想着能否做些什么让他们少走路?" 莲塘街道社康中心全科医生王天栋有感而发。

2013 年,戴婆婆因脑卒中治疗后经常到上级医院开药,但是因右侧肢体穿着辅助行走鞋,行走不是很方便。2016 年,王天栋所在的家庭医生工作室设在了社区,就这样王天栋也成为了戴婆婆的家庭医生。

王天栋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关心戴婆婆身心健康、全面做好戴婆婆的健康管理,戴婆婆也很信赖王医生,以至于她将自己和家人的医保卡都交给了王天栋,只要戴婆婆一声 " 召唤 ",王天栋便会在下班之余将药品送到戴婆婆家里。

这个送药上门的服务,王天栋风雨无阻地坚持了 4 年多。王天栋用他的实际行动去解决了戴婆婆的操心事。戴婆婆也常用粤语对王天栋说:" 你真系好贴心啊,比我的仔都亲。"

家庭医生们都表示,学党史、办实事,就是要实实在在为百姓服务、做事。像发生在张婆婆、戴婆婆身上的故事,每天都在社区里重复着。家庭医生每天两点一线,用自己实际行动守护每一位老人的健康安全,编织起了成千上万家庭的健康网络。

深圳晚报记者 李娴 通讯员陈伟华 彭碧银

相关标签

陈晓 医生 糖尿病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