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0 日下午,光明科学城科研机构平台集中入驻系列活动在光明区云智科技园举行,八大项目集中入驻光明,标志着光明科学城已经进入了科技平台大集聚和创新能力大提升的新阶段。副市长艾学峰,光明区委书记刘胜,区委副书记、区长蔡颖,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创新委以及区相关部门负责人,科研机构、平台代表等参加活动。
创新能量集聚 光明"科学阵容"再壮大
此次集中入驻系列活动,包括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入驻,也包括深圳湾实验室场地二期项目、材料基因组临时实验配套设施等启动建设,以及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光明科学城创新验证转化基地(深圳大学)等项目签约落地,意味着光明 " 科学阵容 " 更加壮大,创新能量愈发澎湃。
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院长谭力海介绍,以光明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创新中心为契机,该研究院将瞄准人脑神经科学,特别是语言神经科学的重大基础问题和核心技术,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智慧(创意)产业,争取到 2025 年,推动研究院的关键核心技术全面落地光明,初步建立以脑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打造国际一流的脑科学研发中心和协同创新基地。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王立平表示,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是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诺奖实验室、理工大学生命健康学院着力推动的脑科学领域的技术转移转化和产业孵化中心。目前,该中心已布局六条主要赛道来支撑产业发展,包括脑机融合智能关键技术、睡眠产业技术、脑疾病药物开发、基因治疗、脑科学研究新工具以及戒毒等药物滥用干预。六条赛道吸纳了约 30 个技术研发团队和初创公司,近期还将尽快布局脑科学产业园,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打造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技术转移转化加社会资本与产业化等融合发展的创新业态。
集中度显示度攀升 具有光明特色的创新生态链初显
当前,光明区正朝着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方向奋勇向前,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今日之光明,正日益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心中的 " 诗和远方 ":
——高起点搭建光明科学城规划的 " 四梁八柱 ",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已经审议通过,空间规划纲要对外发布实施。
——高水平提升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滚动推进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落地建设,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动工建设,深圳湾实验室等一批科研平台纷纷落户光明。
——高质量探索 " 沿途下蛋 " 产业发展新模式,中国计量院等 " 两院三中心 " 投入运营,平方公里级的产业空间有序释放,"3+1" 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高颜值提升城市品质,坚持全域景观的理念,推动光明科学城核心片区焕然一新,光明中心区、光明云谷等重点片区建设全面铺开,以深圳实验学校为代表的一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和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为代表的一批优质医疗资源加快集聚。
刘胜表示,今年是 " 十四五 " 开局之年,也是光明科学城加速成型的重要节点。接下来,光明区将聚焦搭建具有光明特色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依托大装置、大设施、大平台,汇聚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优势,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一个 " 不一样出彩 " 高颜值的深圳北部中心,努力建设科学、城市、产业、生态 " 四位一体 ",集中度显示度更趋显著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相关链接:八大项目简介:
一、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作为光明科学城首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团队过渡入驻科润大厦,计划 2022 年底建成世界一流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为大湾区、全国乃至全球的气象、材料、化学、生命科学、海洋等领域科学研究提供充足算力支撑。
二、深圳湾实验室场地二期工程
深圳湾实验室(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作为广东省、深圳市布局建设的重大创新载体,以肿瘤、代谢与心血管、神经退行性、传染性等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为核心,以 IT+BT 融合及多学科交叉为特色,开展生命信息、生物药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研究,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人才、科研、平台创新高地。
三、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
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是深圳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 " 双区驱动 " 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负责建设 " 世界一流、深圳特色 " 的标志性、稀缺性、先进性综合粒子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研平台,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锋队、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四、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作为深圳市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五家共建单位之一,致力于推进面向临床应用的脑科学创新研究和开展神经医学前沿技术研发,努力推动人脑功能区精准定位、脑功能康复、儿童脑智开发和神经医疗器械研发等关键技术产业化。
五、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作为光明科学城将创新与转化深度融合,面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 沿途下蛋 " 基本导向,探索性打造楼上楼下创新创业 " 综合体 " 模式,在一栋楼里搭建源头创新至成果转移转化一体化创新平台,建立从 " 科研 - 转化 - 产业 " 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打破 " 从 0 到 1 再到 10" 的产业孵化时间壁垒,推动工程生物领域科技型企业加速孵化及集聚发展,加快健全深圳工程生物学领域的创新生态链。
六、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
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以推进脑科学、脑技术、脑健康、脑疾病与脑智能等领域产业升级为出发点,围绕脑科学新技术开发应用与企业孵化,通过创新 " 产业和医院出题,科研人员答卷 " 运行模式,推进 " 产、学、研、用、资 " 深入融合,打造支撑脑科学技术 " 创新、创业、创投融合发展 " 的立体化平台。
七、材料基因组临时实验配套设施
材料基因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国家重大需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应用为导向,致力于为先进材料研究提供关键软硬件技术和工具,加速新材料 " 发现 - 开发 - 生产 - 应用 " 进程,实现新材料 " 按需设计 " 最终目标。
八、光明科学城创新验证转化基地(深圳大学)
以信息、生命和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依托深圳大学高端人才、科研平台、科技成果等优质资源,瞄准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成果商业化等关键环节,规划建设创新验证中心、智能感知与信息解译技术创新中心、表界面结构与材料创新中心等平台,通过概念项目验证资助、种子基金支持、专家咨询服务、创业人才培养、孵化空间建设等途径,打造集共性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共享制造与测试平台、产学研合作、科谱教育等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和服务载体。
深圳晚报记者 石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