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4-20
夜读丨苦焦村的新生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甘肃环县,是一块红色土地,也是一块瘠薄之地,而我居住的代掌村,更是一个苦焦之村,她凄楚的身影在我深邃的记忆中坚毅地耸立着。自小,我在她的怀抱中茁长,沐浴着她的温暖,轻嗅着她的荒寒。她的丰碑,照耀着我前行的泥泞或坦途。

挨饿的日子

在那遥远的记忆里,洋芋到了收获期,瘦瘠的田野上,远近落着一块块洋芋田,乡亲们正热火朝天地挖洋芋。采挖后的洋芋地坑坑洼洼,上小学五年级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挖过的洋芋地里寻觅着捡漏了的洋芋,聊以慰藉咕咕作叫的肚子。

我趴在洋芋地里吃力地刨啊刨,两只小手都成了泥疙瘩。突然,听到一声大喊 :" 抓住他,偷洋芋啦,抓住他 ……" 我看见一个身影飞快地向我这边跑来,我的心一阵颤栗,便也抬脚跑了起来。年幼的我哪里跑得过身强体壮的大人,被后面追来的人抓住了。

" 你敢偷集体的洋芋!" 那人凶巴巴地拉住我," 这是做贼知道吗?"" 我没有偷。" 我连忙解释道。" 那你为啥跑?"" 我见有人跑,我怕,就跟着跑。" 那人忽地笑起来 :" 瓜仔,没偷就不要怕,跑啥跑?" 他见我饿得脸都发青了,回头便将两只大洋芋往我怀里塞,我死也不要,低头又刨土找小洋芋了。

好不容易捱到星期六下午四点,我去请假回家拿红薯干,否则下周会更饿的。" 你上周才回的家,又走?" 姓石的老师瞪着眼说。" 我的红薯干 ……"" 不行!" 委屈的泪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石老师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我不甘心又追了上去,一直磨到日落西山黄昏将临他才答应了。

我迎来的是一个黑夜,是十几里路程的荒山,长壕!

望着被夜幕笼罩着的隐约凸显的远山,我感到一阵阵恐惧、孤独和悲怆。

伴着愈渐浓厚的夜色,我独自一人出发了。为了防身,我手握着一根短棍,万一遇见坏人、野兽,我是要拼搏的。夜黑沉沉的,我摸着小路快步走。曾听大人说我们常路过的胶泥崾岘时有野兽出没,我生怕突然窜出一只野狼来,悬着的心一直七上八下地跳着。

这天夜里,我体验到了人间可怕的孤独,发现人是多么渺小。我终于走过了那个危险地带,回到了熟悉的村子。

后来,后来的日子也不好过,家里再也拿不出钱供我上学了,从此断了我的求学梦。我的少年和青年时期自然与艰难困苦搏斗着 ……

缺水的日子

望云盼雨一直是乡亲们最无奈的渴盼。我时刻祈祷着:老天,下场雨吧!润泽一下我干涸已久的土地,也抚慰一下乡亲们脸上久未舒展的皱纹吧!

坐落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家乡,雨量稀少,气候干燥,黄沙刮起,遮天蔽日。史书上也有 " 山童水劣,世罕渔樵,风高土燥,秋早春迟 " 的记载。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经常闹大旱灾,每遇旱情,沟河断流、井泉干涸、山上无草、田里断苗。人们没有水喝,庄稼地裂开了手指宽的缝。乡亲们都紧锁着眉头,见面最揪心的一句话就是 " 天干火灼地,咋办?" 每每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就开始生疼。

那时候,我经常赶着毛驴到距村庄 5 华里的深沟里取水。天太旱,这沟里也就没水了。我和我的毛驴又顺着崎岖狭窄的沟底继续前行,走着盼着,盼望着到距离 10 里路的一个叫马河畔的沟里取水。可到那里后,发现这里的水也干涸了。怎么办?还得继续向前走!走到哪里能找到水?那是不好说的事。有一次,正值酷暑时节,偏遇大旱,我和我的毛驴因连续行路找不到水源,被似火的烈日炙烤得头晕目眩,嗓子里总有 " 出烟 " 的感觉,终因体力不支昏倒在取水的路上 …… 现在回想起来仍觉悲催。

村民们和我一样,为了寻找水源竭尽全力。政府虽然采取了抗旱救灾的措施,甚至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但收效甚微。我和乡亲们自发结成 " 打井打窖 " 联合队,没黑没明地打井。土井打了十八九丈深,还是不见一滴水,井底挖土的人因缺氧闷得喘不过气来,被迫停工。又择地开了新井口,打了好多天,都以失败告终。村民们失望地耷拉着脑袋说:" 一打一个干窟窿!"

打窖相对打井来说容易些,但 " 打窖容易糊窖难 ",那时我们只知道 " 糊胶泥窖 ",没听过 " 水泥抹面窖 " 的词儿。糊胶泥窖的技术难度大、工序多,稍有疏漏就会漏水,一旦漏水因无法修补而前功尽弃。再说,打窖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事儿,老天什么时候下雨还指望不上呢。尽管如此,我和乡亲们仍为 " 取水 " 不停地奋斗着。

那时候,我恨不得变成 " 水神 ",把大海的水运到我们旱区,以解燃眉之急;或变成命运之神,普降生命的甘霖 ……

奋斗的日子

时过多年,改善农村环境的好政策层出不穷。我也有幸被乡亲们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为改变家乡的 " 吃水难 " 问题,我和乡亲们矢志不移地行走在 " 取水 " 的路上——收集天上水、净化地表水、开发地下水多措并举。甚至在 2008 年,联名全县 42 名村支书给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同志写信,请求援助。欣慰的是,温总理收到求助信后,对老区环县人民的 " 吃水难 " 极为重视并及时作出批示,他在批示给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的信上说:" 张平同志:请发改委会同甘肃省政府研究。环县干旱缺水,对环县水利工程建设要给予支持。" 这封饱含总理对老区人民关切之情的信逐级下发。这天大的好消息不胫而走,村民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感谢总理对干旱山区人民的关怀!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环县 " 吃水难 " 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乡亲们都费尽了心血。早在 2006 年,环县县委、政府为了全面建成惠及千家万户的 " 生命工程 ",号召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发扬 " 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 " 的南梁精神,成立了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指挥部,抽调 1070 名干部进村入户,每户派 2 到 3 名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施工,组织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质量检查队,深入各乡镇场窖工程建设巡回指导。乡亲们更是热情高涨,男女老少齐上阵,不分昼夜,投入到火热的人畜饮水工程战场上。这一年的时间里,作为村子里的 " 领头人 ",吃饭睡觉成了我每天最奢侈的一件事。组织群众修路、运料,翻山越岭一家一家的规划工程场址,一户一户检查督促施工,一天跑下来,腿肿得不成样子,双脚打起的水泡磨得稀烂,袜子黏在糜烂处撕不下来,疼得直打哆嗦。但想到乡亲们祖祖辈辈过的那种干渴缺水的艰辛生活,顿觉自己吃这点苦,受这点累,实在不值一提。第二天我和队友们不等天亮,就起床一头扎进了未完成的工作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 是年,我们终于完成了每户 100 平方米集流场,两口水泥抹面窖的 "121" 人畜饮水工程,乡亲们当年就收水受益。

直到 2009 年 " 引黄工程 " 告成,黄河水抵达环县甜水堡,终于圆了家乡几代人的 " 甜水梦 "。

圆梦的日子

而今,我工作、生活在县城,享用的是清澈甘甜的黄河水。而乡亲们虽因地处偏僻山村没有通上自来水,但户户都有 100 平方米的集流场和两口以上的水泥窖,家家都安装了净水设备。村子里有水源充足的机井,但村民们更喜欢吃窖水,他们说净化后的窖水甘甜适口。机井水成为备用水了!加之家乡多年来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及机械平田政策,如今的老家山青了,地平了,雨水也合时了,村民们不再像当年那样 " 两不见红 "(早上太阳未出即下田,晚上太阳落尽才收工)的劳作。现在种收打碾全部机械化作业,就连一向最勤劳踏实的毛驴也都 " 下岗 " 了,乡亲们当然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了。乡亲们和城里人一样也是一日三餐,风味独特的臊子面、荞面饸饹、燕面柔柔和色味俱佳的鸡鸭鱼肉、猪牛羊肉以及各种蔬菜荤素搭配,若串门有幸碰到哪家的饭点,便一定会一饱口福。

感慨之余,细观村内一排排整齐漂亮的砖瓦房与那些独具传统神韵的土窑洞相互交融,掩映在苍翠葱茏中,置身其中恍如远离了所有的城市喧嚣,灵魂回归乡野静谧,投入到了大自然自由舒展的怀抱,令人心旌神驰。和乡亲们交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他们事事关心。如今的乡亲们也时兴读书看报听广播," 学习强国 " 成了农村党员最喜欢的学习平台,那认真劲儿别提了。至于晚饭后看中央台的 " 新闻联播 ",更是雷打不动的大事。当我们谈到孩子上学的话题时,侄子说:" 我家娃上小学,学校除了免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杂费外,每天还有免费的营养早餐。"" 党的政策好啊!方便了孩子,还给家庭减轻了不少负担呢!" 说到此,侄子略带自豪地问我:" 五爸,你们城里小孩可没有什么营养餐补或者营养改善计划吧?还是我们农村好!" 侄子的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当谈起医疗扶贫时,户族中的一位兄弟接过话茬说:" 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我的头总是一阵阵的疼,后来到西京医院查出脑肿瘤,需要及时做开颅手术。我哪有那么多钱呐!医院得知情况后很快就帮我开通 " 绿色通道 " 优先安排住院,并实行了 " 先诊疗后付费 " 的服务模式,出院后还享受三次医疗费用报销,几万元的诊疗费全都报完了,自己没掏钱就把病看好了,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啊!"……

抚今追昔 , 感慨万千。我永远也忘不了过去的春寒、夏雨、秋凉、冬燥,忘不了孤独的黑夜和那漫长而又艰辛的取水之路。感谢这个伟大进步的时代,使我们人人都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为这个伟大时代奋斗,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担当。" 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是历史的回声,也是我们的心声。

作者 孙鸿岐

编辑丨包学枫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