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4-23
深晚荐书|《千页书》与千夫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我的老友、小说家千夫长出了一本新书,名曰《千页书》,书名不虚,确实厚达千页,可谓实实在在的皇皇巨著。

千夫长和《千页书》都姓千,这似乎是巧合,其实也是一种宿命。

这本书和他也许互相等了一千年。

在当今电子书与纸质书争得不可开交之际,曾经悲观的我,已经释然。电子书越来越火,纸质书越来越俏。记得在没有电子书的时代,纸质书一度不太讲究,不少书不修边幅地就出街了。或许有了电子书的威胁,纸质书开始注重包装,再也不蓬头垢面了。

在我认识的作家中,千夫长最注重装帧、版式,无出其右。从他的《红马》起,本本大美,他也与两岸顶尖的书籍设计师结下友谊。所以他每有新书出版,我除了拜读文字,也期待独特设计,每次都不失望。

两年前,千夫长和我在他的码头书房闲聊,说想出一本厚重的书,不仅文字厚重,体量也要厚重,要有一千页。我一听就很兴奋,当时开了句玩笑,这很符合你的体型。

就我所知,除了多卷本,目前单本书有千页以上的,世界范围内也寥寥可数。智利人罗贝托 · 波拉尼奥写过一本《2666》,因为其千页的篇幅,让书评家惊呼罕见。而国内我还真没见到过。所以由我的好友来领这个风骚,我很替他高兴,也替读者高兴。千夫长总是不走寻常路的。

当这本书真的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还是吃了一惊,确实足够厚重,但经过著名设计师韩湛宁兄的精心处理,用开本、书衣、色彩让它在厚重中又透出一份轻灵。厚而不臃,重而不笨。

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还是一本 " 毛边书 "。毛边书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委实太陌生了。而在民国时,很多文人都喜欢在自己得意的著作中印上那么一些毛边本,以馈赠自己的文友和知己,普通读者是得不到的。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和他弟弟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初版便俱为毛边本。周氏兄弟的文章好,影响力大,因此一时毛边纸贵。后来更多的作家仿效,毛边书便成为那时期出版界和读者界的宠儿,用今天的话说叫 " 非常凡尔赛 "。

据说毛边书是欧洲发明的,盛行于法国,后来西学东渐时舶来吾土。藏书家沈文冲统计过,民国时期出版的毛边书大约有 1500 种之多,大约占当时年出版书种的十分之一,这是十分惊人的比例。除了跟风仿效以外,也可能跟那时的文人大多能坐下来真读书有关系。但中国古代是否就有毛边书,大都无人论及,我是一直怀疑有的,只是没见到过。

在千夫长的书房,我们几位文友摩挲把玩着这本厚如城砖的毛边本《千页书》,一边感叹物以稀为贵,一边抢到一本签名盖章的毛边书。以至于作者印出的十本毛边书,顷刻间便消去小半。千夫长关上他深藏在书柜深处的毛边书时,脸上笑得很灿烂,但心里估计是 " 多乎哉,不多也 " 的珍惜。

在今天这个时代,读纸质书已经成为需要倡导的行为,更何况读毛边书。听千夫长说他在读自己毛边书的过程,让人深感过瘾。他说自己 " 一天陶醉在刀与纸的厮杀中,太治愈了。裁出了一本毛边书出来,自己都爱不释手。" 用艺术家舒勇的话说 "《千页书》就是观念艺术作品,我看也可以拿去参加艺术展了,作品名就叫《千页书》。" 想想倒也是,如今肯花出时间来,读一页、裁一页,再读一页、再裁一页的傻人着实不多了,现在的聪明人都在拼命想怎么能够快一点、再快一点。快到了只能读微博体、微信体,以至于到了当下最火的 " 抖音体 " 已经没有文字的地位了,只剩下声音和图像,而且都是网上下载的几首千篇一律的素材。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毛边书是在帮我们留住旧时光,人们经常像夸父那样追日,像精卫那样填海,像西西弗斯那样推石。而我们今天所津津乐道的那些文化经典,都是鲁迅一样的傻人这么慢慢生产出来的,而书呆子们也同样傻地慢慢品味和琢磨,于是文化就这么经年累月地几点起来了。聪明人太多时,傻子就不够了,于是理所当然地予取予夺,自己不愿意从凉水开始煮沸,喜欢在别人的九十九度上去烧那最后一度。真应了前几年的玩笑话:"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我们需要多一点傻人。

随着读书时间愈久,就愈留意书籍装帧,有些不错的书,因为设计简陋、装帧粗疏,只能直接跳过。

美哉,千页书。像块文学砖,有了它,千夫长到哪里手都不会空着了。

《千页书》,千夫长著,花城出版社

(胡野秋)

相关标签

法国 鲁迅 书籍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