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已进行过一次 " 心门 " 置换手术的 80 岁老人许奶奶(化名),用了 17 年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人工生物瓣逐渐老化," 心门 " 无法打开。4 月 26 日,记者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获悉,该院心脏外科团队近日为其同时实施了微创主动脉瓣、二尖瓣生物瓣衰败后介入 " 瓣中瓣 " 手术,成功为高龄老人更换 " 心门 "、解决 " 心病 ",目前患者已顺利出院。
心脏瓣膜相当于心脏的 " 门 ",阻止血液回流于刚刚离开的心房或心室,当 " 心门 " 遭遇疾病或老化,则需要通过手术切除或置换。
17 年前,许奶奶就因为频繁的胸闷气短被诊断为主动脉瓣狭窄和二尖瓣关闭不全。当时去医院就诊,医生为她实施了 " 主动脉瓣 + 二尖瓣置换术 ",一次置换了两个心脏瓣膜。考虑到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流动力学特性,且不用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优点,当年为许奶奶置换的双瓣均为生物瓣膜。生物瓣膜适合 60 岁以上老年患者,但较之机械瓣膜的使用寿命则相对有限,一般为 10 到 20 年。
一年前,两扇人工 " 心门 " 功能告急。许奶奶开始因 " 反复胸闷、气促 " 多次在外院就诊,鉴于她高龄、病情重的情况,二次手术风险极大,医生一直给予保守治疗。
" 生物瓣膜和人体一样也是有使用寿命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置换过生物瓣膜的患者会出现瓣膜衰败的现象,只能通过二次换瓣改善心功能。" 港大深圳医院心脏外科陈长春顾问医生介绍。
一个月前,许奶奶在无明显诱因下再次出现胸闷、气促,家人紧急送至附近的医院检查,超声结果显示,陪伴了老人十余年的两枚生物瓣已接近 " 罢工 " 状态,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生物瓣已发生明显老化,主动脉瓣出现严重狭窄,二尖瓣生物瓣脱垂伴重度返流,两扇人工 " 心门 " 已经无法打开。虽然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需要及时进行第二次手术,再次更换瓣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多方打听,许奶奶找到了港大深圳医院心脏外科魏民新教授。由于患者心功能已经很差,为防止术中循环崩溃或出现突发情况,确保手术顺利,在取得家属的知情同意后,魏民新教授决定采用微创介入 " 瓣中瓣 " 手术方式,为患者再次打开 " 心门 "。何谓 " 瓣中瓣 "?简言之,就是用导管或介入器将压缩好的瓣膜,送到原来换过的生物瓣的位置,将新的瓣膜释放出来,套在原来的生物瓣上,故而形象地称之为 " 瓣中瓣 "。
术后不到一周时间,许奶奶就已经可以下床活动,微创手术优势可见一斑。据悉,该类高难度手术在国内尚属罕见,其在港大深圳医院的成功开展,不仅标志着深圳市微创心脏外科技术和介入瓣膜技术的水平已处于前列,使更多高龄患者免于开胸锯骨的痛苦,降低围术期风险,加速术后康复,更为许多使用生物瓣到达一定年限的高龄患者,提供了一种风险小、恢复快的更佳的解决方法。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通讯员 港深医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