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 / 文 牛华新 / 摄)一代文学大家吴敬梓,出身名门世家,明明是贵公子,为什么沦为别人眼里的 " 败家子 "?又为什么背井离乡,迁居南京?
今年是吴敬梓诞辰 320 周年。4 月 26 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状元大讲堂开讲 " 从光宗耀祖到弃绝功名——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主讲。

△苗怀明教授
祖上 " 一门四进士 ",荣耀不可复制
说起吴敬梓的家庭,他绝对算是赢在了起跑线。" 曾祖父一辈也许是得了什么科举秘方,兄弟 5 人,考了 4 个进士,还有一个老爸没让考。" 苗怀明说,在安徽全椒的吴敬梓故居门口,复原了 4 个旗杆石,这就是当年吴家 " 一门四进士 " 荣耀的标志。尤其是吴敬梓的曾祖父吴国对,在兄弟当中考得最好,在顺治十五年考中了探花,然而,到了吴国对的下一代,吴家这一支就开始衰落。吴国对的长子吴旦、次子吴勖只是秀才。吴勖的三子吴雯延是吴敬梓的生父,后来吴敬梓被过继给吴旦的儿子吴霖起。

△吴敬梓雕像
虽然曾祖辈曾创造过 " 兄弟五人,四成进士 " 的奇迹,但对吴敬梓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遥远的家族神话。" 如果按照古代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人生标准来衡量,吴敬梓的一生可以说是相当失败的。" 苗怀明说,虽然《儒林外史》透露着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但吴敬梓并不是一开始就不想考,而是考不上。在搬迁来南京之前,他在家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书、考试。他 18 岁考中秀才,然后,就没有 " 然后 " 了," 祖传考试秘方 " 也不管用了。祖辈的荣耀,也许反而成了无形的压力。
伤透心离开故乡,描写南京饱蘸深情
来南京之前,他是一个十足的 " 败家子 ",家财挥霍殆尽不说,又遇上家族争产风波。用他自己的话描述," 田庐卖尽,乡里传为子弟戒。" 他成了十里八乡的 " 负面典型 "。最后,在家乡伤透了心的吴敬梓,黯然选择了离开,迁居南京,定居秦淮水亭。
△现在的吴敬梓纪念馆
近年来,不少人在争议,吴敬梓究竟能不能算是南京人?我们在细数江苏名人的时候,能不能将他列入?苗怀明认为,吴敬梓对南京是很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就这一点而言,他当然可以算是南京人。他在南京生活了 20 多年,在作品中以饱蘸深情的笔触写南京,对秦淮河、玄武湖、莫愁湖、清凉山等处进行了如诗如画的详细描绘。除了《儒林外史》之外,吴敬梓写还有《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吟咏燕子矶、莫愁湖、雨花台、灵谷寺、乌衣巷、鸡鸣寺、钟山等南京名胜。
也许吴敬梓自己也没想到,在他逝世 200 多年以后,他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文学家,故乡全椒和定居生活的南京都以他为骄傲。
文学成就不亚于《红楼梦》,读懂它需要阅历
" 对同时代的不少人来说,吴敬梓是一个负面典型。如果没有一部《儒林外史》的话,吴敬梓这个名字也许会永远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苗怀明说。《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为数不多的 " 著作权 " 没有争议的一部。一部《儒林外史》,讽刺笔法老道,写尽了世态人心,其文学成就不亚于《红楼梦》《三国演义》。
吴敬梓展现给世人更多的是其桀骜不驯、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一面,追慕魏晋六朝风流,厌恶八股,婉拒博学鸿词科的举荐。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他遇到逆境,从来没有垮下去。" 尽管生活困顿,受人讥讽,但吴敬梓并没有因此而消磨意志,相反他始终保持着一位读书人的气节和尊严,保持着对所处社会的责任感和道义感。" 苗怀明认为,读懂《儒林外史》,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也许饱经沧桑的人更有深切体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