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如今村里八成以上的家庭都有了汽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渡江打响昌都战役的见证者,今年 79 岁的普巴老人,向来访者叙说着岗托村的沧桑巨变。
岗托是川藏两省区交界处的咽喉要道,金沙江作为一条天然屏障,曾经阻挡了当地百姓走向富裕的脚步。随着交通、通信等瓶颈问题的破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向东跨过金沙江,向西翻越矮拉山,包工程、跑运输、开商店 …… 抓住党和国家大力建设西藏的大好机遇,共同书写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时代传奇。
" 我第一次吃到的白米饭,是解放军战士做的 "
穿越金沙江,岗托村阿尼松钦山壁上的 " 西藏 " 两个红色大字赫然在目。
1950 年 10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军西藏解放昌都,在岗托村渡过金沙江打响了 " 昌都战役 " 第一枪,岗托村得到解放,这里成为西藏第一个升起五星红旗的地方,岗托村也被誉为 " 西藏解放第一村 "。" 昌都战役 " 掀开了昌都历史崭新的一页,拉开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序幕。
时隔 71 年,当年的情景,普巴老人仍然历历在目。
" 我们在睡觉,听到枪声就醒了。" 当时仅 8 岁的普巴,还与父母住在山上的破房子里。
十八军战士驻扎在村里,田野里搭起了很多帐篷。" 慢慢地,我就和十八军战士们玩在一起。十八军战士还经常送东西给村民。我第一次吃到的白米饭,就是解放军战士做的。"
后来,小普巴经常与村民们观看十八军放映的电影宣传片,从中知道了毛主席,知道了北京,知道了国旗上红色与五颗星的寓意。那时起,十八军战士们军帽上的红星,像种子一样,植根在普巴心中。
" 全村人衣食无忧,这在旧西藏是想都不敢想的 "
如今," 西藏解放第一村 " 岗托村已成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正在积极打造 4A 级民俗休闲度假区。
71 年前的岗托村,和西藏其他地方一样,群众生活在黑暗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绝大多数人是农奴。" 我们一家是‘差巴’(为西藏地方政府和所属农奴主支差的人,可简单理解为普通农户),住的房子都是很老旧的土坯房,一下雨就漏水。" 普巴回忆说,岗托村解放后,村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 58 岁的永红,从 1996 年开始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 有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再加上大家埋头苦干,2020 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 12552 元。" 永红说,现在全村人衣食无忧,生活幸福快乐,这在旧西藏是想都不敢想的。
普巴告诉记者,他的 4 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其中 2 个子女是公职人员。和普巴一样,岗托村许多家庭培养出了大学生。岗托村选派第一书记薛伟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村里现有 126 户 593 人,已毕业大学生 25 人,在校中小学生 148 人、大学生 48 人。
" 这份恩情,我们不会忘记 "
漫步岗托村,红色历史与文明气息扑面而来。
一栋栋独具康巴特色的藏族传统民居新颖别致,让人眼前一亮。家家户户都是二层小楼,屋顶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曾多年担任岗托村村委会主任的多嘎,见证了岗托村的历史变迁,他感慨地说:" 现在岗托村村民衣食无忧,生活有奔头,这一切得益于插在村头的五星红旗啊!"
每逢重大节庆,岗托村家家户户都会自发在屋顶换上崭新的五星红旗,以表达对党的感恩和对祖国的热爱。
" 这份恩情,我们不会忘记。" 更换屋顶的国旗,也是普巴每个月一次的 " 仪式 "。年事已高的普巴,腿脚大不如前,于是把农活交给了儿女,但唯独爬上楼顶换国旗这件事,普巴坚持亲力亲为。
" 像当年解放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才取得进军西藏的胜利一样,我们岗托人这么多年来也不怕辛苦、不怕吃苦,紧紧抓住党的好政策,才有了今天的好生活。" 永红说。
岗托人传承 " 老西藏精神 ",正铆足劲儿拼搏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短评:始终不渝跟党走
铭记历史感党恩。" 西藏解放第一村 " 岗托村,彻底告别黑暗、落后,迎来勃勃生机,书写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时代传奇,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追忆峥嵘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悟到,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坚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展望美好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更要将 "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 融入血脉,为 " 老西藏精神 "" 两路精神 " 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接续奋斗、再创辉煌!
昌都报记者 卢古质 次仁桑珠 魏健楠
见习编辑丨孙悦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