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小小人最终会被看到
你是否曾经有过被忽视或者被误解的瞬间?8 岁的都兰也常常有这样的感受。
都兰是一个被当作 " 问题儿童 " 的小男孩,他活泼好动,看起来有些莽莽撞撞,学习成绩也不太优异。与外表相反,他的内心善良而敏感。
因为学习受挫,他有些自卑和自我否定;提到画画,他觉得自己画的很差,所以一点也不想画;而且他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够讲故事。
这样的都兰,画出了一个小小人,一个倒霉的小小人。
当 16 路双层巴士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笼罩,全车人都生病了,每个人都被前来的救护车带走了,除了小小人。没有人能看见小小人。
就像是《请回答 1988》中的德善,当家中煤气泄漏时,爸爸妈妈分别救走了姐姐和弟弟,而排行中间的德善却被遗忘,只能靠自己爬出来。
可是德善至少在朋友中获得了很多爱与关注,而小小人似乎被整个世界遗忘。他努力爬了很久,大喊 " 医生救我 ",趴在医院的角落,依旧没有被注意到。
在与都兰妈妈的交流中得知,16 路车是他们母子出门游玩时常常搭乘的公交,而他将这个细节画进自己的作品里。大大咧咧的外表常常掩盖了多愁善感的内心,被粗粝的砂纸包上后,人们很难想象其中是易碎的玻璃。而这个被遗忘的小小人,是一个 8 岁男孩的心。
还有一个 6 岁的小女孩嘉佳,因为妈妈总是玩手机,没有陪伴她,于是她想象了一个故事——嘉佳变成了一颗小小的种子来惩罚妈妈。
妈妈必须放下手机,陪伴这颗由嘉佳变成的种子,用爱和耐心精心浇灌,才会长出一个完整的嘉佳。中途妈妈禁不住诱惑,重新拿起手机,种子长出的小苗枯萎了。
在线下艺术书展上,这两个故事让很多成年人流下眼泪。所有被忽视过的真心以及曾经缺失的陪伴都在这一刻相遇。
在这两个故事的结尾,小小人终于被看到,被救治后躺在病床上,而嘉佳被浇灌并成长,再也不会轻易成为柔弱的种子。这是两个小朋友给出的美好结局。都兰说,不管再怎么倒霉,也要给小小人一个美好的结局," 不然他就太可怜了。"
这也许是一种希冀,也许是一种祈祷,总之倒霉的小小人最终被看见,种子最终发芽开花,而脆弱敏感孤单的心也能够得到关照。脆弱和敏感代表了真心,因而珍贵,这种珍贵最终会被珍视。
真挚是一切的答案
职场的机械枯燥、生活的柴米油盐、家庭的繁复琐事让成年人疲惫与麻木,我们常常忘掉一些最真挚也最纯真的情感。不仅如此,人们羞于表达," 爱 " 这个字眼,沉重的难以说出口,却又轻浮到失去本质意义。
亲密关系成为了都市人最难跨越的高山。
8 岁的至柔和妮妮是对方最好的朋友,她们为此制作了一本小书——《Best Friend》。
她们俩很亲密,做什么都在一起,因此决定一起做一本关于 " 友谊 " 的小书,在其中,她们用寥寥几句话记录了对方的喜好,以及相处时的细节。
她们会互赠礼物、分享秘密、一起旅行,偶有争吵,但是也很快和好,最重要的是," 在我难过的时候,她会陪我一起哭 "。
这本小书就像两个手牵着手的好朋友,是连在一起的,就像小书的最后一句话 " 我要我们永远在一起 "。
她们毫不掩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份真挚与坦诚让人感动之余,不是也正在告诉我们,感情的维系没有其他的秘诀,无非就是真诚与理解。
在书的制作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妮妮将原本 " 可我总能很快原谅她 ",更改为 " 可我们总能互相原谅 "。任何情感与关系都是相互的,两个人彼此关心,互相理解,也总能互相原谅。孩子们也在以画抒情的过程中,增进对彼此的了解。
《变成种子的小孩》背后的故事
2020 年秋天,在一次线下书展上一本名为《变成种子的小孩》的小书吸引了编辑的注意,它的内容简单、真实、深刻,而作者却是一位刚满 13 岁的小女孩。翌日,编辑便约了这本书的编者,也是小作者的美术老师开开女士见面,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本书、这个孩子,以及与他们相关的种种故事。当时编辑就笃定,这个故事一定会打动很多人。
咖啡厅内,编辑和开开聊了很多,听她讲述自己是如何与孩子相处,并由此展开一起做书之路。嘉佳是第一个跟她做书的小朋友,之后又有更多的孩子加入,她跟小朋友们一起讲故事、画画、聊天、做手工,并将这些共享的时光亲手做成一本本充满故事感的小书。开开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艺术这种语言来了解孩子,增进交流。孩子们分享自己对各种话题的看法,她将这些宝贵的想法带到书展上,希望分享给更多人。出乎她意料的是,很多成年读者被小朋友创作的故事深深打动,甚至流下了眼泪。从童年时期积攒的所有孤单、委屈和脆弱这里找到了出口,孩子们用他们的童年治愈成年人伤痕累累的童年。
《变成种子的小孩》插画集便由此诞生,全书共收录六个故事,由七位年龄在 4~13 岁的儿童通过画画这种语言,真实展现他们对 " 陪伴缺失 "" 渴望友谊 "" 挫折教育 "" 校园霸凌 "" 容貌焦虑 " 性别认知 " 等话题的思考与理解,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想。本书借孩子之手,唤起人心中久违的童真,照亮我们在童年未被正视的勇气与能量。
当我们问小作者之一豆豆,这么多人喜欢她们做的书是什么感觉。她回答:" 喜忧参半。一方面很开心自己的做的书被这么多人喜欢,很有成就感;另一方面,这些成年人看到我们的作品会难受,说明他们也曾经历过这样的痛苦。"
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可能经历的痛苦,幸运的是我们并不孤单。
特约撰稿 李心怡
《变成种子的小孩》
开开 编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年 4 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