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4-29
为生命接力 云梧高速90后青年捐献造血干细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4 月 26 日中午 12 时,来自广东省交通集团所属云梧高速的 90 后青年杨广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完成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些 " 生命的种子 " 将为一名 7 岁的危重的小白血病患者送去重生的希望。

今年 27 岁的青年团员杨广强来自广东中山,是云梧高速的一名路政员,同时也是所在单位 " 蒲公英志愿服务队 " 的骨干力量,经常积极参与交通疫情防控、无偿献血、便民服务等公益志愿服务。

捐献造血干细胞 240 毫升

上午 8 时,杨广强淡定地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生物治疗中心的病床上。他左右手臂分别接上了两根管子,一边从他身上抽出血液,然后进入血细胞分离机,一边已经分离出造血干细胞的血液又再缓缓输入他体内。他身旁的欧阳玲医生正不时地与他交流,观察他的身体状况。

在医生的提示下,杨广强不时有节奏地用力做握拳或松拳的动作,促进血液从体内顺利引出。4 个小时后干细胞采集工作顺利完成,采集的 240 毫升造血干细胞,将用于挽救一位病情危重的小朋友。

说起这次志愿捐献其实也是来自杨广强的一次志愿服务。2019 年 4 月,在云梧高速团委联合云浮市红十字会、云浮市志愿者联合会、云浮市中心血站开展的 " 爱心相伴‘救’在身边 " 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中,杨广强捐献了 10 毫升样本血,并成为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今年 3 月,时隔两年,他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告诉他一名小白血病患者与他的造血干细胞样本配对成功,询问他是否愿意捐献。

" 我愿意!" 他毫不犹豫地回复," 可能我的一点点付出,对那个患白血病的小朋友来说就是生存的希望。"

当他把这一决定告诉家人时,面对的是家人一致的反对。" 儿子,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不是扎下手指,你还年轻,还没结婚生小孩,我不同意。" 对自己唯一的儿子,母亲反对最强烈。杨广强没有放弃,一有时间就和他们聊天,普及相关知识,消除他们的顾虑,经过 6 天的努力,最后终于说服了家人。

据负责这次采集的欧阳玲医生介绍:" 目前造血干细胞一般是从外周血中采集,在手肘部静脉血管上穿刺,通过管道把血引流到血细胞分离机中,通过离心的方法对造血干细胞进行富集,其余的血液成分全部回输。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能力,捐献后 1 至 2 周内,血液中各种成分可恢复到原先水平。捐献造血干细胞安全、科学,无损健康。"

提前 40 天为捐献做准备

得知杨广强要捐献干细胞后,他所在单位对他非常支持和关心,特为他放宽了请假的要求,并安排同事陪同他到医院做捐献前一系列检查,照料他的住院生活。云梧高速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罗永忠表示:" 杨广强参与这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是救死扶伤的爱心善举,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他完成捐献后,单位将给他安排适当的休假静养。"

为保证捐献的顺利进行,杨广强在捐献前必须清淡饮食,注意不能感冒,要保持身体健康状态。但路政员的工作模式就是 " 四班三运作 ",还需上夜班。为此杨广强在入院前 40 天,每日都坚持锻炼身体,一日三餐只吃青菜、蒸鱼等食物,日常也只喝温水,保持充足睡眠,保证了入院体检一切达标。

4 月 21 日,杨广强住进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为捐献做最后身体检查和准备。医院根据他的身体评估情况匹配动员剂剂量,每天除了打一支动员针,还要在手腕或手指抽一次血,了解造血干细胞的生成情况。短短 5 天时间,杨广强的手臂、手腕和手指就留下 10 处针口。

欧阳玲医生介绍,杨广强在采集前已经连续进行了 5 天注射名为格拉诺赛特粉针动员剂,一天 1 次,帮助加速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将骨髓动员到外周血。

捐献义举获赞

杨广强是云浮市第 8 例、广东省第 1082 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在去广州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前,为了安慰一直担心自己的母亲,杨广强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妈妈,我这次捐献也就相当于献次血,同事们会照顾好我的,我还年轻很快就会恢复,一切请放心!"

欧阳玲医生和云浮市红十字会负责人对杨广强的善举也是充分赞赏:" 住院准备捐献期间,每天打了动员针后,他的背部会出现酸痛,但他从来都不抱怨,非常乐观,我们都感到非常敬佩。我相信通过杨广强同志的捐献,一定会引领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捐献者的队伍中来,为更多白血病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长期以来,广东省交通集团始终坚持组织员工参与 " 无偿献血 " 等社会公益活动,包括 2019 年,所属广佛肇高速员工陈翠兰捐献了 214 毫升造血干细胞,让一名 7 岁男孩重获新生;2020 年,二广高速路政人员帅起国驱车往返千里捐献 " 熊猫血 " 救助新冠患者 …… 他们通过 " 无偿捐献 " 这红色纽带,传递着交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担当和真情。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力夫 通讯员 粤交集宣 陆桥轩 徐春清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