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神仙打架 " 的五一档,出现 " 逆袭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上演这一幕精彩逆袭的导演,叫做张艺谋,他的新作《悬崖之上》与十几部新片一起拥挤着上映,在预售票房不及《你的婚礼》的前提下,5 月 2 日,先在被视为 " 风向标 "" 压舱石 " 的江苏地区实现反超,拿下单日票房冠军,收获票房 1131.13 万元,票房占比 32.12%;随后,在 5 月 3 日实现全国逆袭,登顶全国票房日冠。
商业化主旋律影片在江苏市场票房率先逆袭,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不仅体现着沿海发达地区庆祝建党百年的浓郁氛围,也显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显著社会成效。
《悬崖之上》的逆袭之路究竟是如何打造的?给主旋律影片的未来带来哪些启示?多位江苏电影人通过撰写影评给出他们的权威答案。
《悬崖之上》:年轻人爱看的主旋律
陈捷
(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教授)
5 月 2 日,张艺谋的谍战悬疑新片《悬崖之上》票房冲顶,观影人次突破 30 万,这无疑是继春节档以来,商业化主旋律影片取得的一次票房胜利,在江苏电影市场中更是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这表现出了时逢建党百年,对理想信仰的追求正逐渐形成普遍性的认同,更大意义上展示了今年以来在江苏开展的党史教育和在全社会进行的 " 四史 " 宣传教育也颇显成效。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年轻观众中,对影片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都超出了以往的主旋律影片,在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江苏后浪影评团的评论和打分中,《悬崖之上》远远超出了张艺谋上一部影片《一秒钟》,其中一个学生说:" 如果献礼片都能拍成这样,我是很愿意走进电影院,贡献一份票房的。"
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是近十年来中国电影的一个主流趋势和方向,但此类影片如何让年轻观众接受,如何获得更有效,更广泛的传播却一度是个瓶颈,这不仅需要高流量明星的加盟、类型元素的植入,还需要更贴合时代、贴合年轻人审美的叙事策略和艺术表达。在这一点上,张艺谋导演以七十高龄仍在孜孜以求,无愧 " 国师 " 称号,对青年导演们的创作也是一次启示。
《悬崖之上》:类型片的反类型之作
杨骏
(编剧,导演,凤凰电影文学出版中心艺术总监)
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这部电影,我给出的词是—— " 出圈 "。
张艺谋的这部所谓谍战片,之所以在大部分评价中口碑比较好,我认为是源于他出圈做得比较好,他没有固守一些概念,严格来说,其实更像一个类型片的反类型。有很多跟我们脑海中的谍战不符合的东西,他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类型来做,这是张艺谋 " 破圈 " 的第一个方式。第二个方式是视觉上的,视觉效果上给出了一个空间。我在没看之前也好奇,张艺谋,视觉大师,他拍谍战片怎么拍呢?看的时候我就明白了。
网上也有一些有些负面的评价,有的人说前半段还可以,前 30 分钟还不错,后 90 分钟就胡扯,怎么 30 分钟就自己把谜底揭开了!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我觉得他们可能是陷入了一个属于谍战片的固定思维。本片根本没想做一个悬疑谍战,前 30 分钟营造了一个戏剧情境之后,后面就把这些人物放到困境当中去煎熬考验,以及最终让他们的灵魂在这个过程当中升华也好堕落也好,这是非常符合戏剧的逻辑的。
《悬崖之上》的细节也做得特别好,张译饰演的角色用回形针挑开手铐,还有他悄悄地跟战友说,我有两个孩子在饭店门口要饭呢,临死的时候说的,这种细节处理特别好。还有就是,这部影片有一个老道的编剧,一个好编剧,上打得了这个主题,下打得了这个人物,给你催人泪下的那种细节。
往往观众记住的,恰恰是这些细节。
看完之后,我有点明白张艺谋为什么要拍这部片子,因为《悬崖之上》这个剧本所经历的年代、地点、氛围等,实际上是给张艺谋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挥空间,皑皑白雪,就永远地下着雪,仿佛永远见不到光明,沉浸在那个冷彻骨髓的时代里,有那么一群人,去追寻信仰、追寻黎明,那种情感上的震颤。从视觉上看,这是张艺谋《英雄》之后做的最好的。
最后,我想说,尽管很多人认为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我依然觉得编剧在这个当中起到了灵魂作用。当张艺谋离文学远的时候或者离真正的编剧远的时候,他的作品就一落千丈。这次,张艺谋是和一个真正的编剧全勇先合作,一流高手之间的合作,才最终成就了这部 " 新主旋律 " 电影的高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