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要是提到中国制造,各种质疑就会迎面而来,可如今一提起中国制造,屏幕刷满了硬核中国。
艰难,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第一步的关键词。
我们的底子究竟有多么不发达?
1937-1949 年,中国坦克产量—— 0 辆。
1949 年中国飞机产量—— 0 架。
1937 年 -1945 年,国民政府军工企业,累计生产步枪 837273 枝,不足日本一年产量。
1937 年 -1945 年,国民政府军工企业,累计生产轻重机枪 111217 挺,不足日本一年产量。
1937 年 -1945 年,国民政府军工企业,累计生产各型火炮 1.54 万门(主要为迫击炮),不足日本一年产量。
1956 年以前,甚至还无法量产汽车。
那时,我们的工业化水平甚至比不上印度。
中国工业如何从零,做到令世界瞩目?正是在这样的艰难背景下," 一五 " 计划应运而生,它是我国从 1953 年到 1957 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 , " 一五 " 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 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 694 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建设速度来看,仅是限额以上较大的项目,平均每天就有一个开工或者竣工。
除了 " 解放牌 " 汽车,在这些重大项目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还有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 -5 飞机,青藏、川藏公路北线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鹰厦铁路正式贯通等等。
(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 -5 飞机,是中国沈飞工业公司制造的单座单发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空战,也具有对地攻击的能力。歼 5 是仿制苏联的米格-17 Ф 歼击机,试制工作从 1954 年 10 月开始,并于 1956 年 7 月 19 日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图源:中国军网)
1957 年," 一五 " 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基本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举行(1957 年 10 月 15 日摄)。图源:新华社)
经过了 20 年的艰苦奋斗,到 70 年代初,中国初步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建立了种类齐全、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发达的科技体系,成功地发射了 " 两弹一星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此后几十年来的经济建设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工业化的基础。
50 至 70 年代,在中国的大地上,工业化不再是从前遥远的梦想,而是正在起飞的现实!建国后的前 30 年,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原始积累,仅在 " 一五 " 期间取得的经济成就,就超过了旧中国一百年的总和。中国在短短的 30 年内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世界主要工业大国之一。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 " 解放牌 " 到时速 600 千米的中国高铁,从 " 沈飞 " 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 C919,一个个国之重器,让国人自豪、世界赞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13 个五年规划和计划中的近两千项重大工程项目,刻录下六十余年非凡成就背后的艰辛和辉煌,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彰显了中国制造不断增强的实力,凝聚着新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和研究,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么,翻开下面这份 2020 年的成绩单,你便可知,中国是如何用当今成就告慰先辈,让祖国拥有自信从容的脚步,让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临床试验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研发团队科研团队,在研发流程环节不减的前提下,工作人员 " 三班倒 " 连轴转,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从启动研发到获批临床只用了 98 天。2020 年 4 月 12 日,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申报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许可,成为全球首家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
(科研团队合影)
目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已在阿联酋、巴林等国获批上市,Ⅲ期临床试验接种志愿者超过 5 万人,样本人群覆盖 125 个国籍,各项数据均好于预期。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将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推进疫苗研发,不会省略任何一个研发环节,确保提供安全性最好的疫苗。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
2020 年 7 月 31 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首次建成面向全球提供导航服务的卫星系统,它由地球中圆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包括 24 颗地球中圆轨道卫星,3 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 3 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目前,全球已有 120 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
" 华龙一号 " 全球首堆并网发电
2020 年 11 月 27 日," 华龙一号 " 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 5 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该机组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机组状态良好,为后续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并创造了全球第三代核电首堆建设的最佳业绩。这标志着中国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对我国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对 " 华龙一号 " 的信心。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 5 号机组)
" 华龙一号 " 是我国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设计寿命为 60 年,反应堆采用 177 堆芯设计,堆芯采用 18 个月换料,电厂可利用率高达 90%,创新采用了 " 能动和非能动 " 相结合的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作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 " 国家名片 ",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是我国核电创新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 天问一号 " 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2020 年 7 月 23 日,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 天问一号 " 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 2000 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天问一号发射升空)
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 7 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 " 刹车 " 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执行此次 " 天问一号 " 任务的运载火箭、环绕器、探测器、着陆巡视器,均由央企研制。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探测器及着陆巡视器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环绕器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
" 奋斗者号 " 海底万米载人深潜创造记录
2020 年 11 月 10 日,中国船舶集团研制的 " 奋斗者 " 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11 月 13 日,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潜水器与着陆器在万米海底的联合水下拍摄作业,并向全社会进行了视频直播;11 月 16 日,再次完成万米级下潜,并寻回了此前布放在洋底的 3 个作业工具;11 月 28 日,成功实现 10909 米坐底纪录的 " 奋斗者 " 号胜利返航。
(" 奋斗者 " 号正在开展下潜作业)
" 奋斗者 " 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是 " 十三五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 " 重点专项的核心研制任务。围绕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攻关的总体目标,科技部设立 19 个项目、投入中央财政经费 7.67 亿元,组织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二研究所、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 20 家科研院所、13 家高校、60 余家企业,近千名科研人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
2020 年 12 月 17 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及其发射使用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研制,航天科工、中国电科等中央企业参与工程其他分系统研制。
(嫦娥五号取土作业成功返回)
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一次任务中,连续实现我国航天史上首次月面采样、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带样返回等多个重大突破,为我国探月工程 " 绕、落、回 " 三步走发展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同时,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成功实现了多方面技术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对于我国提升航天技术水平、完善探月工程体系、开展月球科学研究、组织后续月球及星际探测任务,具有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我国首台 F 级 50MW 重型燃气轮机满负荷运行
2020 年 11 月 27 日,东方电气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 F 级 50MW 重型燃气轮机顺利实现满负荷稳定运行,标志着我国突破了 " 卡脖子 " 关键技术,具备自主生产和替代进口的能力。燃气轮机是涉及能源领域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性装备,被誉为制造业 " 皇冠上的明珠 "。
(国内首台 F 级 50MW 重型燃气轮机顺利实现满负荷稳定运行)
以前通过 " 市场换技术 " 重型燃机国产化虽已接近 80%,但剩余 20% 如高温部件等核心技术仍属于进口且被牢牢把控。该项目的成功使我国突破 " 卡脖子 " 关键技术,具备自主生产和替代进口的能力,实现 100% 自主化国产设备。与同等功率进口燃机相比,整机制造成本大幅降低,运行与维护价格可节省近一半,检修周期缩短 50% 以上。
时速 600 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
2020 年 6 月 21 日,由中国中车研制的时速 600 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上海同济大学磁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标志着我国高速磁浮研发取得重要新突破。时速 600 公里高速磁浮填补了高铁和航空运输之间的速度空白,可以形成航空、高铁、高速磁浮和城市交通速度梯度更加合理、高效、灵活便捷的多维交通架构,满足不同人群出行需求。
(车辆进入线路动态运行试验,首次试跑)
目前京沪高铁运营速度为 350 千米 / 小时,本次成功试跑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速度几乎是京沪高铁运营速度的 2 倍,甚至接近民航客机的巡航速度。时速 600 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研制,是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先进轨道交通 " 重点专项课题。该项目由中国中车组织,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技术负责,汇集国内高铁、磁浮领域优势资源,联合 30 余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攻关。
中国银河麒麟操作系统 V10 取得重大突破
2020 年 8 月 13 日,银河麒麟操作系统 V10 发布,达到了国产操作系统新高度。该系统是中国电子下属中国软件麒麟团队打造的新一代自主创新操作系统产品,拥有内生安全、融入移动、性能领先、生态丰富、体验提升、云端赋能六大亮点,具有国内最高安全等级,快速实现了国产操作系统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电子重磅发布——银河麒麟操作系统 V10 版本)
银河麒麟 V10 的推出,让人们看到了国产操作系统与日俱增的技术实力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坚实脚步。央企助力国产操作系统突破技术瓶颈,为国家信息产业安全保驾护航。
新一代 " 人造太阳 " 装置建成并首次放电
2020 年 12 月 4 日,新一代 " 人造太阳 " 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 M 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着中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为我国核聚变堆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坚实基础。" 人造太阳 " 是可控核聚变装置的俗称,开发聚变能源是全球核聚变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于照亮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梦想。
(终极能源 " 人造太阳 ")
中国环流器二号 M 装置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是我国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由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设计建造。该设备是实现我国核聚变能开发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装置,也是我国消化吸收 ITER 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从 " 一五 " 到如今的 " 十四五 " 开端
无数青年在为建设祖国
付出了自己的全部青春
他们在艰苦奋斗中挺起了工业脊梁
他们承载民族工业希望
彰显大国风采
在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新起点
回首往事,不忘初心
从第一辆 " 解放 " 牌汽车
到载人航天火箭
从一穷二白到应有尽有
中国制造,始终为人民而生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登珠穆朗玛峰,创世界一流
这就是我们的国之重器、中国荣耀
今天的我们共享祖国发展成果
真的是无比骄傲
中国青年,让我们继续努力!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来源丨共青团中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