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 2021-05-08
岭南文化有活力有智慧 善用“和”化解文化差异与冲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昨日 ,2021" 领读中国 · 书香岭南 " 举行文化沙龙 , 广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倪腊松 , 羊城晚报编委、文化学者罗韬 , 新快报常务副总编辑冯树盛畅谈岭南文化。

2021" 领读中国 · 书香岭南 " 举行文化沙龙 , 嘉宾畅谈岭南文化——

昨日是世界读书日 , 当天由新快报、ZAKER 主办的 2021" 领读中国 · 书香岭南 " 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以阅读沙龙的形式在广州新华书店芳村书店举行了启动仪式。广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倪腊松 , 羊城晚报编委、文化学者罗韬 , 新快报常务副总编辑冯树盛围绕 " 岭南文化 : 百年传承与变革 " 展开对话 , 讲述岭南文化的特征 , 从时空维度谈论岭南文化的发展脉络 , 并就如何更好地理解与传播岭南文化展开探讨。

谈特征

移民对岭南文化影响深远

" 岭南 " 是一个地理学概念 , 即五岭 ( 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 ) 以南的广大地区。五岭既是中国境内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 也是一条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线。五岭以南是岭南文化区 , 以北是荆楚文化区。

嘉宾在对话过程中提到岭南文化的特征 , 移民文化是其中之一。罗韬认为 , 鉴于传统的安土重迁观念 , 国人大多看重家乡 , 不愿意迁徙 , 但岭南人 " 乐迁爱土 "。他提到 , 现在很多本土岭南人的祖先是北方的移民 , 近一百多年来 , 又有海外移民的情况出现。像这样由南而北、由内而外的迁徙 , 从而发生了信息、人口、文化的交流。

倪腊松提到 :" 研究岭南文化 , 应是这个地方上所呈现的物质文化、物质精神的文明成果 "。冯树盛用了一个很有画面感的词 " 生猛海鲜 " 指出岭南文化的一大特点——生猛。生猛代表着活力 , 这正是广东的底色。其次 , 岭南文化的第二个特点是重商业、重世俗 , 有合作精神、有开放气质 , 所以孕育了 " 千年商都 " 广州。一句话 , 岭南文化包含在 " 千年商都 , 活力广东 " 里。

谈发展

岭南文化始终保持开放之姿

岭南文化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 ? 嘉宾们结合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 , 时空并重、纵横观照生动讲述岭南文化发展脉络。

" 岭南的地理坐标决定了‘历史是戏剧 , 地理是舞台’。" 罗韬认为 , 岭南位于中国大陆板块的最南端 , 同属于环太平洋文化圈的一环 , 这两个地理坐标决定了岭南的文化发展处于后发阶段 , 要晚于陕西、河南等中原地区 , 甚至也晚于江西、福建等地。但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 广东成为了文化发展的沃土。正如顾炎武所说 ," 天地之气亦自西北而趋于东南 , 日荒日辟 , 而今犹未已也 ", 当时的他已预见了未来的岭南将是文化活跃之地。

" 当中国文化向南发展的同时 , 西方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 西方国家在中国的最早登入点就是广东。" 罗韬进一步阐述道 ,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就这样在广东迎头相撞。而岭南文化最大的智慧是在面对文化冲突的时候 , 有自己的一套应对之道 ," 这用岭南文化的包容、宽容性不足以说清楚 "。

罗韬指出 , 岭南文化的应对之道在于 " 和 "。" 有象斯有对 , 对必反其为 ; 有反斯有仇 , 仇必和而解。这是北宋思想家张载在《正蒙 · 太和篇》中阐述的解决矛盾的哲学方法 , 意思是相反的行为方式免不了有矛盾、有挫折、有斗争 , 但最后一定要 " 和 " 来调节。" 如何理解 " 和 "? 罗韬认为 ," 和 " 并不是文化上的 " 和稀泥 ", 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三生万物是‘和’的奥义 , 意思是经过综合两个矛盾后 , 生出的第三个方案 , 走出的第三条道路 "。罗韬表示 , 岭南文化的 " 和 ", 即在与不同的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 , 看透不同文化的长短、利弊 , 在开放兼容中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 , 化解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矛盾 , 从而塑造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在倪腊松看来 , 岭南文化包容开放 , 除因有处于大陆南端面朝大海的地理优势外 , 还在于岭南人没有 " 夷夏之防 ", 没有 " 自我优越感 ", 没有地理、民族、文化等的成见与隔阂 , 一直以来都是海纳百川 , 能够主动接受外来事物与文化 , 得风气之先。

" 文化总是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冯树盛以广州为例 ," 早在唐朝 , 广州就设有市舶使 , 管理对外贸易。即使到了比较封闭的明清 , 广州与海外的交流一直没有停过 , 清代保留了广州‘一口通商’的权力特许。特许为何独独选择了广州 , 这里面应该有文化的考量。" 他认为 , 随着经贸发展 , 不同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日益频繁 , 进一步丰富了岭南文化。无论时空怎么变 , 岭南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开放之姿。

谈传播

文化自信与自省 , 如鸟之双翼

谈及岭南文化在传播上的特征 , 罗韬介绍道 , 广东是文化传播的发达之地 , 无论是今天的座谈 , 还是历年来媒体的不断挖掘 , 近段时间确实感到岭南文化备受重视。赞赏之余 , 他又提出 , 想谈一点点 " 自省 "。他以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为例 , 说明了广府人、潮汕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 但在他看来 , 光是自信远远不够 , 还需要保留一定的自省 , 两者 " 如鸟之双翼 , 不可缺一 "。

" 我们更应关注传播内容的质量。我在工作中观察到 , 通常我们在讲岭南文化时容易流于表面。比如当我们在谈岭南饮食文化时 , 常常丢了文化的底蕴 , 而成了菜谱的介绍。" 倪腊松建议 , 传播岭南文化不能流于表层、粗浅的介绍 , 而是要做好内容研究 , 做到常出常新。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 , 冯树盛认为 , 光说无益 , 传播文化要做到主体善于传播、读者愿意接受 , 只有内容好、传播佳、能够直达人心的文化输出才算成功。同时 , 有一批有志于传播文化的专业人士 , 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另外两位嘉宾对 " 需要有志于传播文化的专业人士 " 这点深表赞同 , 并提到当下的文化普及水平有所欠缺。罗韬说道 :" 以前的文化普及工作由文化大家负责 , 而放眼当下 , 社会缺乏真正专业的人俯下身来 ,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文化普及。"

与此同时 , 嘉宾们强调 , 文化传承不要为了保护而保护。冯树盛提到 , 传承中要注重文化遗产的活化 , 让文化 " 见人见物见生活 ", 也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去做一些文创产品 , 推动文化传承。

嘉宾荐书

在文字中了解脚下的土地

正值世界读书日 , 在荐书环节中 , 嘉宾各自推荐了有益于了解岭南文化的读物。罗韬推荐了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广东新语注》, 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 , 书籍内容涉及广东的学术、文学、文艺、山川、地理、风、物等多方面 , 是一本能够很好地了解广东的书。该书整体文笔优美 , 有些段落可以反复吟诵。

倪腊松推荐了两本书 , 一本是《广州传》, 另一本是《移花就镜》。《广州传》一书由有 " 广东文化代言人 " 之称的叶曙明所著 , 书籍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 以文学的手法再现了广州两千多年的时光 , 以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 细腻描绘广州的人间烟火。" 叙述方式没有学究式的语言 , 整体通俗可读。无论是让本地人了解脚下的土地 , 还是让外地人了解广州与岭南文化 , 都是一本很好的读物。" 此外 , 记者了解到 ,《广州传》今年入选了书香羊城十大好书。

" 极尽风雅 ", 倪腊松用这四个字来评价《移花就镜》。书籍由罗韬所著 , 全篇 40 万字 , 建基于《二十四诗品》, 是涵盖中国诗、书、画、印各门类各时期的文艺评论和理论佳著 , 读者可以借此读懂 " 二十四品 " 美学传统 , 打通诗书画印品鉴通识。此外 , 也有读者用 " 弄花香满衣 " 来评价此书。

冯树盛则推荐了梁凤莲的《百年城变》, 内容讲的是十九世纪以来广州的城市演变与文化形成。据了解 , 岭南学者梁凤莲花了四五年时间撰写而成 , 不是为学界里的专家而作 , 而是为大众而写。书籍不仅穿越百年历史 , 也在大历史中通过一些细节 , 帮助读者理解事件的脉络 , 冯树盛提到 , 读者能感受到精彩的写作以及真诚的态度。

■采写 : 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陈慕媛

■摄影 : 新快报记者 孙毅 林里

相关标签

岭南 广东 移民 阅读 沙龙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