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1-05-11
瞿秋白: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 (记者 张敏)"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这是瞿秋白写下的著名诗句,他自喻为 " 江南第一燕 ",立志要为黑暗的中国衔来春色,带来光明。

瞿秋白的一生只有短暂的 36 个春秋,他用毕生追寻光明,想为大众求解放,为民族求独立。" 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这是瞿秋白立下的铮铮誓言,也是很多早期共产党员的共同追求。

赴俄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1899 年 1 月 29 日,瞿秋白诞生于常州青果巷八桂堂,瞿家在常州本是大户人家,世代做官。后因家道中落,一家人只能寄居祠堂。

△瞿秋白铜像。

17 岁时,瞿秋白离开家乡北上求学。他考入了北京俄文专修馆,这所学校不收学费,他学习俄文,自学法文和英文。瞿秋白学习认真,关心时政,几乎每篇文章都被油印出来作为范本。

" 五四运动 " 爆发后,瞿秋白参加了李大钊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进步青年们一起创办《新社会》《人道》等进步刊物,抨击旧社会旧制度,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也就是从这个时候,瞿秋白从探索与追求中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1920 年,21 岁的瞿秋白应《北京晨报》《时事新报》的招聘,成为一名旅俄特派记者。当时的俄国被称为 " 饿乡 ",连饭都吃不饱,但他说:" 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我愿去,我不得不去。"

两年间,瞿秋白写了 16 万字的通讯报道和《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最早向中国人民介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初期的情况。

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和革命

在苏俄期间,瞿秋白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921 年 5 月,瞿秋白以记者身份参加共产国际 " 三大 ",并在张太雷的介绍下加入共产党,随后参加共产国际 " 四大 ",担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的翻译。

△瞿秋白主编的《新青年》季刊创刊号。

1923 年回国后,瞿秋白主编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在《新青年》季刊第一期上刊登了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他是第一个将《国际歌》曲谱与中文歌词配合译出的人。

△瞿秋白同志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副馆长唐茹玉介绍,瞿秋白不仅字写得好、画画得好,还懂音律,会弹琴作曲," 国际歌就是他一边弹着琴一边将它翻译成中文的。" 瞿秋白匠心独具地将法文中的国际一词采用了音译的办法译成了 " 英特纳雄纳尔 ",不仅解决了之前词曲无法配唱的难题,还使得全世界无产者得以同声响应。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发动 " 四一二 " 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叛变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共产党员的数量从六万急剧缩减到一万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8 月 7 日,瞿秋白在汉口主持召开了著名的 " 八七会议 "。会议上确立土地革命与武装起义的方针,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会后瞿秋白全面主持党的工作,成为了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任领导人,当时他只有 28 岁。

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就义

1931 年 1 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因受到王明等人的诬陷和打压,瞿秋白被解除领导职务。

面对逆境,瞿秋白顾全大局,相忍为党,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他主动开辟第二条战线,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瞿秋白与鲁迅被称为 " 文坛双璧 ",鲁迅非常欣赏瞿秋白的人品、才华,尤其看重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素养。

1934 年 1 月,中央重新分配工作,瞿秋白被安排到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和苏维埃大学校长。到了苏区之后,瞿秋白积极组织教育、文化工作,随后红军长征,瞿秋白留守。

△瞿秋白就义前照片。

1935 年 2 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县小迳村被国民党逮捕,国民党曾多次劝降,但瞿秋白宁死不从,他说:" 人爱自己的历史,胜过鸟爱自己的羽毛,请不要撕毁我的历史。"1935 年 6 月 18 日,瞿秋白一边高唱《国际歌》一边走向刑场,从容就义,年仅 36 岁。

△ 1950 年 12 月 31 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

瞿秋白是毛主席最接近的战友。国外一位学者曾评价他俩,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真正文学家,一个具有文学气质的真正革命家。1950 年,毛主席为《瞿秋白文集》题词:" 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 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